胡強 智英豪:解析內丘邢窯遺址生產的隋代細白瓷
2021/9/21 11:43:50
【摘 要】隋代今河北邢臺市內丘一帶制瓷業空前繁榮,邢窯中心窯場即位于內丘縣城,是白瓷創燒窯口之 一。隋代邢窯細白瓷產品以胎體映襯釉色,模制工藝發達,出現鑲嵌與雙色釉工藝,開始用文字作為裝飾紋樣, 裝燒使用匣缽。邢窯在早期白瓷制作工藝上多有開創性貢獻,其中細白瓷綠彩裝飾成為瓷器彩釉裝飾發展的 新風尚。
從目前考古資料來看,隋代邢窯主體窯區位于今河北省邢臺市內丘縣城一帶[1],另在邢臺市區[2]、臨城縣及邢臺縣[3]有零星分布。近年來,在內丘縣城城市建設過程中,西關西、西關北、西街等地的隋代地層內出土了一批細白瓷和相關裝燒器具,反映了邢窯在早期白瓷制作工藝上的諸多開創性貢獻。
隋代邢窯出土細白瓷標本介紹
下面對這批標本擇要介紹。
1.動物形杯類
(1)獅首角杯(12NSXC∶1) 殘,內丘縣城西關西窯址出土。敞口,平沿,口部作八棱形,邊沿為微下曲的弧形,斜直壁,圜底。外壁口沿下為寬帶狀,下為一周聯珠紋,每面均隨口部下曲。杯身中部漸成圓筒狀。外壁兩側對稱飾有忍冬和變形蓮紋。杯下部為獅形,僅表現前半身。獅睜目張口,雙耳抿伏,腮后有卷曲狀鬣毛,頜下有須,雙爪伏于腮下,腿后側刻劃有腿毛,胸腹部隱于杯底,肋線清晰。杯身忍冬紋、變形蓮紋和獅身須毛處點飾綠彩,獅睛部、趾甲點飾褐彩。左右半模合制,胎體潔白,胎質細膩堅致。釉色瑩白光亮,聚釉處可見大量氣泡,局部有開片。高約 9.2 厘米(圖一)。此件獅形角杯在賈城會《隋代邢窯遺址出土白釉獸形杯》(以下簡稱“賈文”)一文中有論及[4]。
圖一 內丘邢窯西關西窯址出土隋代獅首角杯(12NSXC∶1)
(2)獅首角杯(12NSXC∶2) 殘,內丘縣城西關北窯址出土。兩節式杯體:上部八棱形杯口斜收,敞口,平沿,每邊亦為微下曲弧形,斜直壁;下部為圜底筒形杯身。杯口部外壁每面飾1枚團窠聯珠紋,共計8枚。杯身飾變形忍冬紋。獅眼圓睜,張口伸舌,舌尖上卷,腮后、頜下有須,鬣毛卷曲下垂,前腿后側有腿毛,關節后部腿毛卷曲,雙爪伏地,爪部筋骨、趾甲清晰。杯口團窠聯珠紋和獅睛、上吻部點飾褐彩。左右半模合制,胎體灰白,胎質細膩堅致。釉色泛青灰,聚釉處有氣泡。高約9.5厘米(圖二,1)。
(3)牛首角杯(12NSXC∶3) 殘,內丘縣城西關北窯址出土。僅余牛首后部及前肢。可見牛角、耳部、下頜局部;前肢作跪伏狀,牛蹄分兩瓣。左蹄部點飾褐彩。左右半模合制,胎體潔白,胎質堅致。釉色白中泛青,滿布開片。殘高約3.8厘米(圖二,2)。
(4)角杯殘片(12NSXC∶4) 內丘縣城西關北窯址出土。杯口部飾聯珠紋,杯體飾忍冬紋,并見有部分動物毛發。杯口轉角處枝葉向下的忍冬與杯底枝葉向上的忍冬之間飾一枚篆書印章,印面3字為“大吉利”。模制,胎體潔白,胎質堅致。釉色青白,光亮。殘高約5厘米(圖二,3)。
(5)角杯殘片(12NSXC∶5) 內丘縣城西關北窯址出土。杯口部飾聯珠紋,之下存一枚團窠聯珠紋。右側殘余動物耳部,耳左側刻寫一楷書“吉”字,為模制成器后于器坯刻字,再施透明釉燒造。胎體潔白,胎質堅致。釉色白中偏青,瑩潤光亮。殘高約 3.2 厘米(圖二,4)。
圖二 內丘邢窯遺址出土隋代細白瓷動物形角杯
2.碗類
(1)貼塑蓮紋碗(12NSXC∶6) 僅余底部,內丘縣城西關北窯址出土。內底貼塑重瓣蓮花一朵。蓮瓣分兩層,上層蓮瓣端部內為一周雙弦紋夾飾的聯珠紋,芯部亦為蓮花,殘甚。圈足,足墻與外底交接處弧曲,底心出一尖突。胎體潔白,胎質堅致。外底及圈足無釉。釉色白中閃黃,瑩潤光亮。底徑4.5厘 米(圖三,1)。
圖三 內丘邢窯遺址出土隋代細白瓷碗1 2 1.貼塑蓮紋碗(12NSXC∶6)
(2)平底碗(12NSXC∶7) 殘,內丘縣城西關西窯址出土。敞口,圓唇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