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英挺:龍泉窯中的瓷胎漆器
2021/10/14 12:19:35
瓷器和漆器都是我國具有悠久發展歷史的傳統手工藝品,兩者兼具實用與欣賞價值,雖材質不同,表現手法各異,卻也存在過罕見的交集——瓷胎漆器。
我國現存唯一的一部古代漆工專著,明黃成《髹飾錄》揚明注中即曾提到“窯胎”,即以陶或瓷作為漆器胎體。若江蘇吳江良渚遺址出土的漆繪黑陶杯,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多件陶胎漆器,均為窯胎漆器由來已久的明證,而陶胎漆器可說是瓷胎漆器之濫觴。
然最早最為知名的瓷胎器例則要數唐代陜西扶風法門寺出土的兩件秘色瓷平脫漆碗。兩碗成對,造型、胎質均與同時期的越窯秘色瓷無異,但碗壁內施黃釉,外壁髹黑漆,加飾金銀平脫鎏金鸞鳥及銀團花紋五朵,口沿及圈足扣銀棱,整器熠熠生輝、富麗炫目。據入藏時鐫刻的供奉品《衣物帳》碑記載,此對碗系咸通十四年(873)唐懿宗賜于法門寺,屬皇家珍品無疑。其集制瓷、髹漆、金銀平脫、銀扣等多種工藝于一器的復雜高超制作體現出宮廷造作的尊貴不凡,也說明在唐代,瓷器、漆器工藝水平均已達到相當成熟的高度。
瓷胎漆器對瓷器有一定要求,即髹漆部位不能上釉,否則漆難以牢固附著。所以其瓷胎必須按要求定制,加之要經過多道髹漆工藝,瓷胎漆器無法規模化生產,其制作成本要遠高于普通瓷器,其使用群體必定以高端為主,其制作數量也必定有限。目前所見瓷胎漆器傳世品即堪稱稀有,且主要為清宮官作,如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清康熙款瓷胎剔犀大瓶”等。據《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簡略估算,當時的瓷胎漆器制作尚有200件之多,但這個數目要遠低于“琺瑯彩”等其他名貴工藝品種。
從唐代到清代,瓷胎漆器應是一直存在的。筆者在多年的收藏中發現,這其中就有以龍泉青瓷作胎的瓷胎漆器,但數量極少。現分享如下:
高足碗殘片
碗形殘底,圈足較高,微外撇。胎質細白,胎骨較薄,內壁施厚釉,青瑩溫潤,內底貼飾露胎梅花一朵。外壁素燒,有大漆髹涂殘留痕跡,外底部尤為明顯。足端修胎十分平整,邊緣有一圈缺損,推測其足部很可能作過金屬扣邊處理。
盤底殘片
盤類殘底,胎稍厚,色白,內面施青釉,外壁素燒,有兩處呈片狀的髹漆殘留。矮圈足,足端修胎十分規整,推測其足部或亦有過扣邊處理。
以上兩例均出自杭州城市生活遺址。從其現狀可見出,瓷胎與大漆的結合效果并不完美,漆層剝落較嚴重。大漆雖有耐酸堿耐腐蝕,不怕潮等優良特性,但一旦從瓷胎上剝落下來則湮滅無聞。這也導致我們今天對瓷胎漆器的辨認存在一定困難,且容易出現偏差。比如以下這例:
造型為高足杯,高10.5厘米,口徑8.9厘米,內面施青釉,釉質溫潤,底部貼飾露胎朵梅,外壁無釉素燒,足端平整。與以上兩例標本一樣,也是內青釉外素胎,但素胎上未見髹漆痕跡,是否為瓷胎漆器不得而知。畢竟除了髹漆,素胎處理也有其他裝飾手法的可能,譬如定窯器中就有白釉彩繪的先例。
五代定窯 白釉彩繪盞
以下是兩例完整器:
沖耳蔥管足爐
此爐系日本回流,高11.5厘米,口徑10.5厘米,板沿,沖耳,蔥管形三足,口沿及爐內膛施梅子青釉,青瑩潤澤,精光內蘊,外面髹漆鑲嵌螺鈿,爐耳及足端的黑漆有少量剝落。整器小巧精致,底色的靜穆與螺鈿的流光溢彩相得益彰。
菊瓣紋蓋盒
盒子扁圓形,子母口蓋,盒身作瓜棱式,蓋面飾二層菊瓣紋,花苞鈕,盒內施青釉,釉面瑩潤無紋,外面髹大漆。此器造型精準,以瓷胎塑形,髹漆后有類似雕漆的視覺效果。
瓷胎漆器既是瓷器也是漆器。從瓷器角度來說,以漆代釉是新的裝飾手法,可以將漆器中金銀平脫、鑲嵌、彩繪描金等極具觀賞性的裝飾工藝嫁接過來,極大豐富其裝飾性。以漆器工藝而言,漆器制作繁瑣,較一般瓷器成本更高,西漢恒寬《鹽鐵論·散不足篇》中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