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收藏家沙洲談收藏
2011/5/3 22:37:21
近年來,紫砂壺收藏不斷升溫,名家大師壺的價格更屢破拍賣紀錄。與此同時,“化工壺”和“代工壺”的質疑也為收藏者敲響了警鐘,如何才能收藏到真正有價值的紫砂壺?記者近日走訪了藏有上千把紫砂壺的中國文物學會收藏鑒定委員會副主任沙洲,聽他講述了自己的紫砂壺收藏理念。
上千把紫砂壺家中藏
在沙洲收藏的上千把紫砂壺中不乏大師的經典之作。“原來紫砂壺一直放在家里不起眼的角落,沒有人清理過。去年春拍顧景舟和吳湖帆合作的一把"相明石瓢壺"拍到了1232萬元,巧的是我當時日常品茶的壺就是顧景舟、吳湖帆和江寒汀
合作的。15年前,我50歲生日的時候得到了這把壺,十幾年來一直用它泡茶品茶,終日相伴。現在因為怕失手所以清洗后珍藏了。”說到這里,沙洲專門把這把石瓢壺拿到記者面前,壺身上的“雀上梅梢圖”及“細細嚼梅花雪乳香”的題字使小小一把茶壺充滿了藝術氣息。
“顧景舟出身制壺世家,18歲跟隨祖母制坯,加上他文學造詣深,博采眾長,很早就躋身制壺名家行列。他一生做過很多茶壺,但由于紫砂壺是實用品,一直沒有受到重視,所以傳世的量并不多。”說到這里,沙洲又讓記者看了另一件顧景舟“綠泥上新橋壺”。這把壺壺身整潔素雅,紫砂質地粗細適中,手感舒適。而今年春拍中,顧景舟的同類作品“上新橋壺”則是以448萬元成交的。
機械化達不到純手工的境界
紫砂壺始于宋代,盛于明代。明清時期出現了一批制壺高手,將陶瓷、篆刻、書畫等藝術融合在紫砂壺的設計制作中,特別是一些文人雅士也參與了壺的制作,題字繪畫,使其更賦有文化內涵。
沙洲介紹說,明清的老壺制作要比現在復雜得多。古時沒有現在的開采技術,
紫砂礦完全靠自然風化,得到的顆粒還要進行人工煉泥,制壺師傅就像打鐵一樣鍛打紫砂泥,泥料越打越細,韌性十足。而現代是由機器碾泥,顆粒雖然均勻但韌性不足。雖然現在紫砂工藝已進入機械化生產時代,但傳統純手工制作的紫砂壺依然是藏家心目中最彌足珍貴的。
投資紫砂壺注重性價比
沙洲收藏紫砂壺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那時候上海著名畫家唐云是我的良師益友,因為當時空調還沒有普及,
冬夏季節,為了讓唐云安心作畫和休息,我經常給他聯系賓館,也時常追隨他到各地和其他畫家一起交流學習,唐云很喜歡紫砂壺,很多慕名前來求畫的人經常送壺給他,遇到一些品味不高的壺,他會轉送給我。后來我遇到一些造型奇特、手感滑潤的壺也會買來自己用。上世紀80年代,我買的品相最好的壺也不過50多元一把。”沙洲說。
因為紫砂藝術品越來越受到藏家的關注,沙洲便把過去收藏的上千把壺拿出來歸類整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僅顧景舟的作品就有二十多把。
沙洲認為,一把紫砂壺的價格,除了和泥料、工藝、作者、制壺的難度,不同的銷售地點有關之外,還和制作者的市場行情有關。其中制壺者的名氣、藝術造詣構成了紫砂壺的附加價值。如果壺上有名人留下的字畫、印章等,那它的價值將是驚人的。
“壺小水深。對于一般的紫砂壺愛好者應該側重挖掘用料真實、做工精細,以及獨特的制壺風格。作品價格在千元左右的工藝師堪稱"黑馬",他們性價比高,升值潛力大。雖然名頭響的工藝師比一般匠人的壺賣價高很多,但這也需要投資者獨具慧眼,因為名氣越大的工藝師所做的壺,被仿冒的幾率也越大。只有熟知紫砂壺師傅的工藝特色,才會做到萬無一失。如果你又想好泥,又想好工,又想很便
宜,這是不可能的。”沙洲說。
追逐暴利催生化工壺
紫砂泥分為紫泥、綠泥和紅泥,原產自江蘇宜興黃龍山。較為常見的是紫泥,可塑性強,泥坯韌性高,適宜塑造各類壺型;綠泥與紅泥一般只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裝飾涂料,較少用來制作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