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紫砂壺辨偽要則
2011/8/25 21:58:35
文物作假古已有之,單從明清、民國的紫砂陶器真偽并陳的亂象,便可知道紫砂同樣深受其害。尤其是近幾年國內經濟大幅提升,各類拍賣市場紅火,名家作品價格驟然攀升。同時由于利潤的驅使,假冒古今紫砂名家作品的偽壺也大量產生,更有些堂而皇之地登上拍賣舞臺,為禍甚烈,因此如何提升自身的鑒賞水平,便成了紫砂陶愛好者的必修課題。
和大部分的工藝一樣,紫砂業一向都是子承父業、師徒傳承,尤其在明代和清代晚期之前,制壺陶人從選泥、配砂、制工具、打泥片、摶身筒到落款,這些步驟概由一人操作,偶有請擅書者為砂壺題款刻字者,此一傳統直到清末才開始走向分工。作為一種個體作坊式的民間“手工藝”,紫砂壺上所遺留的“個人風格”也成為一種可資溯源、推敲、對比的信息脈絡,尤其是壺身有刻字、署款者,更可借由各種經驗法則的累積、歸納,提供鑒定的判斷依據。基本上我們可以根據胎質火候、制作工藝、形制風格、款識銘刻等諸多方面綜合分析出作品的年代或真偽。
一、胎質和火候
紫砂真偽鑒別首重泥料。不同的年代所產的泥礦有不同的泥質,換言之,憑借泥料可以解讀出斷代的若干信息。尤其是加上泥料提煉的方法、燒結的特征、出窯后經過時間風化的程度、使用痕跡、包漿合理性等等,都是紫砂壺的胎質可資提供的“履歷”內容,使我們在賞鑒紫砂壺時,有了可供判斷的依據。
就拿泥料提煉的方法而言,明代練泥的淘洗技術相對落后,所使用的泥料顆粒較大,學界曾對各時期泥料顆粒的粗細進行分析后發現,明代紫砂泥料的目數為26~35目(目數是指每一平方英寸內的孔數,可代表泥料的精煉程度),清朝前期約35目,清中期為55~60目,而現代手工制泥約為60目,但一般最大宗的機械煉制則為100~120目,可見年代越早顆粒越粗,目數越低,孔隙度也越大。
理論上,若要觀察泥料胎質,最好是在器表沒有任何外來的茶垢或包漿、土垢等附著其上時的原貌為佳,但在實務上,未必能盡如人意。例如傳世老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包漿”,亦即紫砂壺由于經常把玩,因為一方面贗品壺要作舊、作包漿并不難,反倒是不合理的包漿會露出馬腳來;另一方面有許多老壺的原始包漿早被洗去,例如在臺灣的紫砂收藏界,不少同好習慣將尚具實用性的老壺拿來泡茶使用,尤其是朱泥壺更是沖泡高山茶的首選,因此常將老壺的包漿以洗衣用的漂白水(或粉)漂洗干凈,再以茶湯熬煮后使用。在經過一段時期的“養壺”后,此壺便溫潤內斂,自發暗然之光。這種泡養過的老壺對新手而言,多半會因為它明亮的溫潤感而縮手,生怕上當買到新壺。事實上,老壺永遠是老壺,反而是經過使用的老壺(尤其是出土壺、出水壺)可使原本枯澀的胎土蘇活過來,珠粒隱現,更現其可人之處,這也是紫砂的特色之一。當然,對于別具意義的包漿、土沁等,仍以維持原狀為宜,畢竟它們都是時間的印跡。
二、形制和風格
在古陶瓷鑒定中,造型的鑒定是極重要的一項。孫瀛洲先生《鑒定瓷器的要領》:“造型是鑒定瓷器的重要依據……一般說來陶瓷器在紋飾、胎釉等方面均能體現各時代的特征,但造型在這方面表現得更為突出。所以若能善于識別其形狀和神態,就可以在鑒定工作中掌握一種比較可靠的方法。”此一理論放諸紫砂鑒賞亦然,因為不同時期的環境,不同社會的人們的工藝、美學、經濟等社會文化都是有所差異的。因此,作假者(尤其是中低檔仿品)很容易在模仿古器時,顧此失彼,留下蛛絲馬跡。至于較高檔的仿品多是專家、老手所為,他們深知鑒定的特征,既想蒙騙作假又怕被行家識破,所以仿造時便仔細做出若干特征來,這樣反倒留下鑒定的依據。
對于紫砂器形制的鑒定,首先要明確辨認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