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人都愛紫砂壺
2014/7/18 11:05:53
俗話說“茶為本,水為茶之母,壺為茶之父”,可見茶壺對于愛喝茶之人的重要性。能夠泡茶的器皿有很多,如銅壺、錫壺、石壺、玉壺、瓷壺等等。許多人,尤其是老茶客,不約而同地首選紫砂壺。
一、實用角度:紫砂壺最養(yǎng)胃、養(yǎng)人
關(guān)于紫砂壺的奇妙,歷朝歷代不知道有多少人編過多少傳奇故事,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寫過多少詩詞歌賦。依據(jù)梳理與歸納,紫砂壺的奇妙之處,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發(fā)味留香
對于茶湯的孕育與形成,壺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經(jīng)過幾個朝代的鑒別與比較,茶客們最終發(fā)現(xiàn),紫砂壺具有最大限度地開發(fā)茶湯的色、香、味的能耐。
明代的文震亨,既是個文化名士,也是個“骨灰級”的茶客佬。他寫過一本書,名叫《長物志》。“長”者,多余也。古代的文人常常用“長物”,也即“多余的器物”,來指稱那些他們認(rèn)為最不能丟棄的東西。在《長物志》里,文震亨這樣寫道:“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意思便是:用紫砂壺來泡茶,滋味濃、香氣正。紫砂壺,里外都不用上釉,永遠(yuǎn)“素面朝天”。因此,一把養(yǎng)育得很好的紫砂壺,即便在不用的時候,也會散發(fā)出一股淡淡的茶香。
2、抗餿防腐
較之于其他材質(zhì),紫砂具有“透而不漏”的特點。所謂“透而不漏”,就是說它具有很好的透氣性,但是又不漏水。這一點非常重要。舉個不一定恰當(dāng)?shù)睦樱浑p真皮手套,你就是戴,也不會出手汗。但如果是人造革的,半天戴下來,手套里面就會變得濕漉漉的。因為人造革這種材質(zhì),不具有“透而不漏”的特點。而用“透而不漏”的紫砂泥制成的茶壺,則具有抗餿防腐的功能。
據(jù)說,這個奇妙的功能,是被一個老木匠率先發(fā)現(xiàn)的。在很久以前,有一個老木匠,在承建一座廟宇的時候,將他隨身攜帶的紫砂壺遺忘在藏經(jīng)樓的大梁上了。工程結(jié)束了,腳手架也拆除了,老木匠這才想起。于是,他想了許多辦法,花了幾天時間,好不容易才爬上了藏經(jīng)樓的大梁,取回了那把紫砂壺。但令他感到驚訝的是,壺里的水居然還沒餿。當(dāng)時正值盛夏,不要說幾天了,就是一天,茶湯也會變質(zhì)的。于是,一傳十、十傳百,人們都知道紫砂壺具有“冬天泡茶茶不涼、夏天泡茶茶不餿”的神奇功能了。
3、變色韜光
制作紫砂壺的泥料,俗稱“五色土”。許多人相信,用“五色土”制成的砂壺,是具有靈性的。在燒制的過程中,紫砂泥會隨著爐溫的升高,不停地改變顏色。正如清代吳梅鼎所言:“瑰琦之窯變,非一色之可名。”紫砂壺在使用的過程中,也會改變顏色。一把紫砂壺,只要你精心養(yǎng)育,它會隨著時光的流逝不斷地變光、變色,最終變得“潤如古玉、光可鑒人”,給收藏者、使用者帶來意外的驚喜。
正因為紫砂壺具有發(fā)味留香、抗餿防腐、變色韜光之三妙,清代的名流李漁,在《雜說》一文中才會寫下這樣的評語:“茗注(茶壺),莫妙于砂(沒有比紫砂壺更奇妙的了)。壺之精者(最金貴的壺),莫過于陽羨(今宜興)。是人皆知矣。”普天下的紫砂壺,大多產(chǎn)于同一個地方,那就是江蘇省宜興市的丁蜀鎮(zhèn)。那個富足的江南小鎮(zhèn),坐落在丁山與蜀山之間,由此而得名。自從宋代以來,那里就是一個“家家制坯、戶戶捶泥”的陶藝世界了。丁蜀鎮(zhèn)上的人,依照古人的說法,“衣食所需,均惟陶業(yè)是賴”。意思是說,吃的穿的全都仰仗制陶的手藝了。600多年來,成千上萬的能工巧匠,在那兒悠閑地琢磨著、默默地傳承著、努力地光大著秘不示人的制壺絕技。
制作紫砂壺的原料,并不是普通的泥土,而是一種堅硬的、稀有的礦石。那種礦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wǎng).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wǎng)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