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的起源與供春壺
2011/8/15 22:00:13
圖1 南京市馬家山明嘉靖十二年墓中出土的紫砂提梁壺
圖2 福建省漳浦縣萬歷三十八年墓中出土的時大彬制紫砂壺
圖3 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供春款樹癭
中國香港茶具館收藏的“大明正德八年供春”款六瓣圓囊紫砂壺
紫砂壺是我國獨具特色的傳統茶具,其主產地在江蘇省宜興市,故又常被稱為宜興紫砂壺。關于它的起源問題,目前大致有兩種觀點:一是傳統的明代起源說,另一則是新興的宋代起源說。
明代起源說者所引用的文獻資料,主要是傳統的有關紫砂壺方面的記載,如明末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清中期吳騫的《陽羨名陶錄》等書籍。這些書籍都記載了一個故事:在明代正德年間,宜興人吳仕為準備考進士而住在金沙寺內,其家僮供春跟金沙寺的僧人學做壺獲得成功,后來成為宜興紫砂壺的鼻祖。吳仕是在明正德九年(1514)考中進士的,因此供春學做壺的時間大致也應該是在此期間。另外持明代起源說觀點的人還經常引用考古資料,這些資料來自全國各地古墓葬和古遺址出土的紫砂壺材料以及對傳世古代紫砂壺真品的研究材料。這些紫砂壺均沒有超過明代中期年限者。
紫砂壺宋代起源說是近二三十年才興起的新說法。其代表人物是宜興已故當代著名紫砂壺大師顧景舟及其一批同事和弟子們,此外還有宜興一些從事新聞、文化工作的同志們。由于他們的宣傳力度很大,在國內和境外也有很多贊同者。他們引用的文獻資料,是在宋代的詩詞中發現了被稱為“紫泥”、“紫甌”的茶具,認為這應該就是紫砂器。另外他們引用的考古材料是宜興羊角山古窯址的材料,只此一條。根據顧景舟的記述:那是1976年紅旗陶瓷廠興建隧道窯時,在移山整基中發現的:“羊角山窯址為一小型龍窯,長十余米,寬一米多。當人們發現它具有考古價值而加以重視時,其墩阜已被發掘去大半,尚有小部分埋在地基之下。窯址旁邊的廢品堆,上層為近代的缸甕殘器;中層為元至清初的廢品,下層則是早期紫砂器的廢品。”羊角山古窯址并未經過考古人員的正式科學發掘,只是顧老等人在基建中發現的一條被破壞的古代紫砂壺窯址,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寫出了調查簡報。顧老他們是當代的制壺大師,但不是考古學家,不具備陶瓷窯址考古的專業知識,因此所記述的材料并不是科學的考古發掘材料。特別是那所謂的廢品堆“地層”材料,只是他們自己劃出來的,非常不靠譜,是不能當考古證據引用的。
在判斷宜興紫砂壺到底是起源于明代還是起源于宋代之前,我們首先應該弄清楚紫砂壺的基本概念,即:什么是紫砂壺?我以為至少應該有兩點:1、宜興紫砂壺是用宜興特產的紫砂泥制成;2、它必須是專門用來沖泡茶葉的飲茶用具。根據這兩條標準,我們再來具體分析兩個起源說誰更合理。
首先分析紫砂壺明代起源說。此說所列舉的文獻資料,都是歷史上公認的專門記述紫砂壺的典籍,其中所記載的很多制壺名人,至今都有出土的或傳世的紫砂壺作品可以印證。目前已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紫砂壺,是在南京市中華門外馬家山出土的一把紫砂提梁壺(圖1),其出土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下葬的司禮太監吳經墓中。而到了明萬歷年以后,出土的紫砂壺就越來越多了。如文獻記載的明代著名紫砂壺大師時大彬,就有多處明代墓葬出土了他的作品。其中在福建省漳浦縣出土一把,是出自明萬歷年間戶、工二部侍郎盧維禎墓,墓志紀年萬歷四十年(1612)(圖2)。出土時壺中還裝有滿滿的茶葉。這里應該指出的是:在宋元時期,國人飲茶所用的是制成餅狀的茶。其飲法是碾碎后放在碗盞內沖入開水調飲。入明代以后才出現條索狀、片狀或顆粒狀的茶葉,又被稱為散茶。餅茶是無法裝入小紫砂壺中沖泡飲用的,而只有當散茶出現后,茶葉才有可能直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