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與文人的激情碰撞
2012/10/18 21:10:32
對于紫砂壺一詞,我們老是把它跟茶聯系起來,它是裝茶,喝水的。記得小時候看到一個壺上題有一句詩“客去茶香留舌本,睡余書味在胸中”。客人走了,茶漬與茶香還會在紫砂壺上留個舌頭本,實際上這種悠遠,不是一時與茶結合,而是即便和茶分離了,它還在此。茶香,書味,縈繞在心中。歷代藝術品正是由于文人騷客們的介入而帶有濃郁詩性的韻律味使之歷久新彌、熠熠生輝。
文人紫砂陶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古代不少文人都出身望族,在有閑暇時間之余會親手參與設計制作器物,盡管時代變遷,物是人非,但通過存世的器物,我們依然體會到古代文人對生活品味的藝術趣味的良苦用心,其中文人壺就是其典型代表。最早有文人參與的事例是蘇東坡,他設計的“東坡提梁”已經傳頌至今,而后其像徐友泉、時大彬等人也極有可能對文人壺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不過目前沒有資料不足無法確定。后來陳曼生與楊彭年的出現又將文人紫砂壺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
陳曼生擅長古文辭,精于雕琢,以書法篆刻成名,其文學、書畫、篆刻樣樣精通,才氣過人。“曼生壺”是他在溧陽任地方官時傾心于紫砂,他構思出樣,請楊彭年等制壺,然后他和幕客江聽香、郭頻迦、高爽泉、查梅史等作壺銘,世稱“曼生壺”。陳曼生的壺銘切壺、切茶、切情,至今仍是紫砂界的標桿,目前仍未有人超越。
楊彭年,清乾隆至嘉慶年間宜興紫砂名藝人。他善制茗壺,渾樸雅致,首創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藝,雖隨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他又善銘刻、工隸書,追求金石味。他還與當時名人雅士陳鴻壽(曼生)、瞿應紹(子冶)、朱堅(石梅)、鄧奎(符生)、郭麟(祥伯、頻伽)等合作鐫刻書畫,技藝成熟,至善盡美。世稱“彭年壺”、“彭年曼生壺”、“彭年石瓢壺”、聲名極盛,對后世影響頗大。
文人壺的構成有著自身的形成法則,更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其冠以“文人”這個字眼,不僅僅是由于文人的參與,更重要的是表達其淡泊明利,超然物外的文化特性,表達穿越世俗制約,以達閑雅之心境。自文人壺問世以來,深得眾人之喜愛,人們不光把玩欣賞,還投入其中,原來妙在其中。文人紫砂壺帶來的是一種心靈上的寄托,更是一種情感與文化的體現 ,以情融壺,更能引起文人的共鳴。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