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把代表中國最高水平的紫砂壺即將揭曉
2012/12/27 22:10:32
第九屆中國十大紫砂茗壺展在紫砂藝術博物館拉開帷幕。主辦這個展會是為了選出100把代表中國最高水平的紫砂壺,展會要舉辦10年每年選出10把最經典的紫砂壺作品,然后把這些通過選拔最后剩下的紫砂壺放在故宮[微博]收藏。而今年最引人注意的是一套羅漢18式紫砂琺瑯彩壺,18把壺就是18座佛塔,每座“佛塔”彩繪一個羅漢,這套歷時3年完成的紫砂壺將彌補故宮沒有紫砂琺瑯彩壺的缺憾。
由中國博物館協會、中國收藏雜志社主辦,5位故宮評委主評的“中國十大紫砂茗壺展評”,從2003年到2012年每年一屆,已連續評出80把中國十大紫砂茗壺,到2013年將評出100把,這100把名家紫砂壺將進入故宮與100把歷代紫砂茗壺“對展”,最終入藏故宮。
參加中國十大紫砂茗壺展評的工藝師從江蘇宜興、浙江長興到上海,包括了二省一市1300余名工藝師。其中不乏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昌鴻,江蘇工藝大師毛國強、楊勤芳,浙江省工藝大師錢樟法,以及鮑曙峰、張子威、楊秀芬、鮑雯君、胡洪敏等制壺高手。中國十大紫砂茗壺展評以博物館學的角度作為評判標準,除了將制壺的工藝作為評分基礎,更重要的是看作品的文化創意,以及歷史文化的沉淀和各種新工藝、新材質的使用。也就是說在傳統的基礎上有否突破,使紫砂壺的工藝與時俱進,反映一個時代的鮮明文化,凸顯一個時代的“年輪”,使后人能通過“壺”,清晰解讀前人的歷史和文化,是這一賽事與其他紫砂壺賽事的最大區別。由于中國十大紫砂茗壺展評不收參賽作者任何費用,所以評委們能真正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因此每年吸引眾多工藝師前來參賽。如今,這一賽事已走出上海,第六屆頒獎移至東莞,第七屆將在深圳舉行。而各地的壺藝與茶道組織也十分歡迎這一全國賽事能走進其家鄉。
比如,2004年的獲獎作品“小平紀念壺”,是由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錢樟法在鄧小平誕辰100周年時創意制作的。整把壺的造型猶如一塊經太湖水數萬年沖洗的石頭,圓潤峻峭,而壺鈕則是一塊典型太湖石,瘦、漏、透、剔。壺的正面是李琦畫的小平肖像畫,背面是小平的名言:摸著石頭過河。把小平的這句名言形象地展現得如此傳神,可見工藝師的創意和工藝是下了一番工夫的。再如2008年的獲獎作品———北京奧運鳥巢和水立方紫砂壺,江蘇省高級工藝美術師陳洪平用寫實主義的手法,把鳥巢和水立方這兩大世界著名體育建筑做成兩把紫砂壺,當年就榮幸地被國際奧林匹克博物館收藏。
賽事的9位評委中,有5位來自北京故宮,時任故宮常務副院長的朱誠如擔任評委會主任,原副院長、中國著名書畫鑒定家肖燕翼,以及時任故宮科技部副主任、中國著名文博專家曹靜樓等任評委。這些“宮廷派”專家,對于充分運用各種材質對紫砂壺進行藝術裝飾,給予了高度重視。他們認為這是故宮收藏的紫砂壺中所缺少的,這些作品將來可豐富故宮的院藏文物。如第五屆獲獎作品“國粹壺”,是為文博大家朱家溍這位京劇票友創意特制的。壺的造型為一把展開的扇子,正面鑲紫檀木嵌京劇臉譜瓷片,背面鑲紫檀木刻朱家溍書法作品。評委看到這把紫砂壺特別親切,它不僅創意新穎,而且又把珍貴的紫檀木和瓷片鑲在壺上,這在紫砂壺600余年的歷史上還是首次出現,恰如其分地體現了人文精神,更把文博大家朱家溍對國粹———京劇的內涵解讀了出來,使玩壺者分享了票友的快樂。
中國十大紫砂茗壺評委對文化創意的導向性評判,促使紫砂壺工藝師從傳統工藝中走出來,開闊了視野和對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視和運用,從而更豐富了紫砂壺的創意之路。2010年第七屆獲獎作品———“合璧壺”(富春山居圖),由著名工美設計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