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礦料的開采
2013/5/31 21:48:12
紫砂之源“黃龍山”
宜興附近算得上正宗的紫砂泥采礦點就有四五處,而可用來調配成各種可以做茶壺的替代泥礦卻有十幾處。最早、最正宗的這些紫砂礦都是來源于本山(丁山本地的黃龍山)。
明清時期,開采陶土便已成為黃龍山一帶農民的主要副業。清初吳梅鼎在《陽羨茗壺賦》中記載:“石且白碭,鑿黃龍。宛掘井兮千尋,攻巖有骨,若入淵兮百仞”。展現了早期陶工在黃龍山采掘陶土的情景。
早期開采主要在礦體露頭處,沿泥層追泥掘進,或是憑經驗在黃龍山的山底腳處試找“眼口”,由“眼口”開鑿引進至黃石層下部。當發現有泥可采時,逐步追泥深人,“眼口”便擴大成為“宕口”。早期開采,陶工們使用的主要工具是榔頭、楔子、鋼釬、尖嘴鋤、簸箕、扁擔等原始的工具。因沒有現代化設備的介入,大多屬于淺表層或單一小洞井開采,采掘條件十分艱苦,開采效率很低,開采出的礦料再用木制獨輪車,沿著崎嶇的山路載運至山下河邊,再由船運送至各個泥場。困紫砂礦料在礦層中含量較少,一直以來泥料都比較“金貴”,所以紫砂泥也有“富貴土”之稱。
1955年7月,宜興采礦公司成立,紫砂礦料的開采逐步走向正規化、機械化。開采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露天開采,也稱明掘,適用于接近地層表面的礦科,一般只需掘去—二米廢土,即可采得;一種是坑道開采,也稱暗掘,主要開采甲泥及紫砂礦料等。蘊藏在黃龍山底下的紫砂礦藏較深,開采時多半需要打坑道建深井,然后一層一層往下挖。
記載著紫砂成長史、輝煌史的黃龍山4號井。
以四號井的開采情況為例,從上往下依次為:假土(雜亂的廢料)→夾泥(紫褐色較硬較雜的礦塊)→紫泥(較純凈紫紅色,規定用來配紫砂泥的部分)→綠泥(即所謂的本山綠泥)或烏泥(質地最硬的烏黑色泥塊),但有些地段的分層并不太清晰太有秩序,這就導致各個時期的泥質會有些不同。
這些泥在采挖時,全部是用鐵軌小車用電機拉出井口進行選揀分堆,各種礦料的顏色、質地和性狀并不完全一樣,去向和用途也各不一致。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宜興陶瓷公司曾一度比較繁榮昌盛,總共有二十多個隸屬廠家。開采丁蜀鎮附近所有陶瓷礦料的工作,都是由公司下屬的原料總廠負責進行,然后再根據各廠的生產需要而給予配送。除從黃龍山礦區出產的大部分紫泥和綠泥,以及他處三四種配紅泥的料是送給紫砂廠的以外,其他的所有礦料則全部是供應給陶瓷公司的二十來個制陶廠家,這些單位的需求量,每一家都是紫砂廠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
礦料的開采,隨著現代化技術的介入,開采條件不斷得到改善,效率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時,也因過度、違法開采,導致很多紫砂礦礦井已基本報廢。曾有一段時間,宜興政府實施紫砂礦“禁采令”,暫時凍結了對紫砂礦的開采,有效保護了宜興紫砂這一獨特的礦產資源,全方位呵護了紫砂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編輯:木木)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