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史料
2016/11/5 17:57:45
壺即是我,我即是壺。壺映我影,我戀壺真。我處處顯露屬于壺的本色之美。壺卻時時顯現屬于人的涵養之身。茶文化孕育壺文化,它將融合所有愛茶人玩壺人。
老一廠是原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的簡稱,建于1955年,由吳云根、裴石民、任淦庭、王寅春、朱可心、顧景州、蔣蓉七大老藝人集中當時民間制壺和陶刻的紫砂藝人一起成立的,歷時40余年,培養了大批紫砂國大師、省大師、省名人和高級工藝美術師,創作制作的紫砂精品更是層出不窮,可謂幾百年來紫砂最輝煌的時期,直到1997年結束國營改制為民營。
老一廠紫砂壺現在一般界定為1977—1997年原老一廠一車間生產的較高檔的商品壺,當時多用于出口創匯,前后可分為:
1.橢圓綠標期(1977—1982年)
2.甲子泥無標期(1983—1987年)
3.方圓標期(1987—1992年)
4.鐳射標期(1993—1997年)
老一廠紫砂壺所有泥料采用黃龍山4號井的泥料;造型更是前輩大師、名家定型定款;窯火也是當年燒重油的隧道窯,2002年因污染已經被打掉,所以老一廠紫砂壺以其“泥優型正窯火足,不可再生,不可復制”而一直被紫砂愛好者們追捧。
老一廠紫砂壺究竟好在哪里?
沏茶上乘
茶是介于中藥與食品之間的瑞草。我們只要聯想到當今熬中藥以砂罐、餐飲中以砂鍋燉煮或煲湯,其原理完全一樣。宜興優質壺能沏出茶之佳味、湯色純正,茶味醇厚。好的宜興壺,素為嗜茶者首選之佳器。
這里我捎帶說一下“養壺”。我個人不喜歡以一支養壺筆沾了茶水,在茶壺上再三涂抹,更不提倡以手揉搓,以面擦壺,使壺油光锃亮。壺上有了這類“包漿”,有損沏茶功能。我想,所謂“養”便是保養。使用得法,保養得當。僅以廢茶水澆淋壺身,或以純棉毛巾加以擦洗,每天必將壺中茶葉倒掉,清洗凈,使壺置空氣清新處陰涼干透即可以了。
泥料上乘
一般人,對宜興壺的泥料有些茫然,其一大原因,因為目前市井中,最亂的除了造型,即是原料。先前最重要的泥料采集的黃龍山四號井,因灌進大水成了危礦,于上世紀末封礦。今日許多搞泥的,只得從外省去采購做壺料。鄭板橋說“壺用宜興砂”,宜興壺如用了外地砂,其亂象可想而知。
泥料是宜興壺的基礎。至今為止,無論從美感及沏茶實用功能,任何其他地方的泥料,還未見有超過宜興黃龍山一帶優質泥料的。而一廠所用的料都是黃龍山四號井所開采的。即使四號井中,無論紫泥、紅泥、段泥,都遠比一般制日用陶土的泥料稀少。因此,本地人也將做壺的泥料稱之為“泥中泥”。優質制壺泥如同木料中紫檀、黃花梨一樣,是非常珍貴的。
純以肉眼看壺的泥質,多看看就會發現一廠老壺的優質泥的玄機,比如紫色中隱隱可看到些微微紅色或黃色,紅泥中常顯現出一點黃色,而黃泥中常夾雜些紅色。即在一種主色中夾雜飄忽不定的它種色彩。
壺是用來沏茶的,鐘愛老一廠紫砂壺的,多半精于品茶。只有優質“宜興壺”,才能沏出茶的香氣與回甘,甚至從湯色,耐泡度,抗餿等許多方面,老一廠紫砂壺確有無可比擬的優越。
做工老道
“老一廠紫砂壺”多數是由做高檔壺的一車間制作的,新藝人要三年陶校畢業,實習考核合格才能進入一車間。
我所謂“老到”,“老”是老練、老辣,“到”則基于嫻熟的手法能得心應手的將技法施展的恰到好處,簡而言之即做工“到位”。一個優秀的制壺者,在整個做壺過程中,拍身筒、安流、裝把、用“明針”等一系列工藝做下來,行云流水,歡暢自如。
一廠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