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造假并非因為原礦稀缺
2012/4/13 22:58:46
中國瓷網一行,在著名紫砂陶藝家李占平的帶領下探尋黃龍山紫砂礦址。
近來,隨著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揭露紫砂壺造假的報道,有著四百多年歷史的紫砂壺陷入了“信任危機”。有人甚至將廣告詞“世界上只有一把紫砂壺,它的名字叫宜興。”戲稱為“世界上有很多壺,卻唯獨沒有宜興紫砂”。
對于紫砂壺造假甚囂塵上的爭論,人稱“北京老壺”的紫砂鑒賞家宋雙才卻有不同的看法。
宋雙才首先質疑的是宜興紫砂原礦限制開采政策的影響。“宜興只是限制了紫砂原來礦區的開采,實際上紫砂礦不僅出現在宜興,它的余脈在浙江長興等地也有,在那些地方就沒有限制開采。”此外,宋雙才認為宜興在修建基礎設施時也有可能挖出紫砂礦,開采紫砂礦的現象并沒消失。
“用泥料加色劑冒充紫砂絕不是因為紫砂原料沒有了。”宋雙才說,宜興的紫砂礦料仍大量存在。他在2004年時曾走訪過一位宜興礦產商的倉庫,“11個房間都堆滿了紫砂礦料”。有朋友甚至對他說:“做壺人自己儲備的紫砂礦一兩百年都用不完。”一位國家級工藝大師日前在一次講座中也談道:“四百年來宜興做紫砂壺所用礦產只占紫砂原礦儲存量的零頭。”前不久,宋雙才陪壺友去宜興時,還能以每公斤30元的價格買到宜興紫砂礦土,也說明紫砂原礦并不稀缺。
宋雙才認為,紫砂造假并非因為原礦稀缺,而迫不得已只能用泥料來替代紫砂,而是為了降低成本,牟取暴利。“用泥料冒充紫砂最主要的原因是工藝成本和時間成本更低。”宋雙才強調。如果用紫砂當制壺原料,要求制壺人有一定的工藝水準和制作經驗,而且紫砂至少需要陳腐三個月后才能做壺。相比之下,用泥料制壺成品率更高,需要工藝技術水平更低,而且因為泥料不需要陳腐,時間成本也低得多。
這種紫砂造假的現象只出現在低劣的紫砂壺身上,并且可以清晰分辨。一是看胎體。由于泥料制作的壺無法在高溫環境下燒制,因而胎質較為松散,不像紫砂做的壺那樣胎體致密,“如同石頭一樣”。二是識顏色,泥壺顯得俗艷,紫砂壺則很純樸。三是覺手感。紫砂壺摸起來有砂質的感覺很舒服,泥壺表面則細膩光滑,如同玻璃。四是鑒造型,紫砂壺比例協調,造型精美,泥壺則線條綿軟無力,形不規整。
針對報道中提到的證書造假、印章造假對收藏者的影響,宋雙才發問道:“究竟你憑什么去收藏紫砂壺?”如果單憑證書等外在因素來判定紫砂壺真假,而不是憑對大師工藝風格制壺水平的認識,那么受騙就只能是自己的原因了。“制壺藝師創作的作品,真品和仿制品區別很大,是完全可以分辨的。”在今年嘉德春拍預展時,他就讓一些藏家比較顧景舟制“上新橋壺”和顧景舟高徒周桂珍大師所做“上新橋壺”,它們是同場拍賣的。結果大家紛紛認為:雖然兩者的壺型、尺寸一樣,但差異明顯。“大師和他同樣是大師的徒弟的壺尚有很大區別,難道一般人的仿品能趕上大師的水平嗎?”宋雙才認為,收藏者對于紫砂壺大可不必驚慌,而是應該安心研究,不能片面地看待紫砂壺造假的影響。(編輯:木木)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