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喀左紫砂千年積淀成產業
2013/5/16 12:06:14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地處大凌河上游,水土豐厚,人文歷史悠久。震驚中外的喀左·中國暴龍化石讓這塊古老的土地揚名海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科研第四號”、距今約15萬年前的古人類居住遺址鴿子洞,使中華文化歷史向前推進一千年;“中華第一壇”東山咀紅山文化祭祀遺址出土的無頭孕婦陶塑像及大量彩陶,向世人昭示了喀左悠久的制陶歷史。
喀左縣物產富饒,資源豐富。境內紫砂土、耐火黏土、膨潤土、高嶺土及珍珠巖、輝綠巖、硅石、方解石等陶土資源十分豐富,全縣已探明的陶土儲量達10億噸以上,其中的紫砂泥為上乘原料。宜興陶瓷協會會長史俊堂到喀左縣考察紫砂產業后提出,喀左紫砂土為上等的紫砂工藝品生產原料,可以和宜興紫砂土媲美。來自宜興的高級工藝美術師、遼寧省工藝美術大師周占群先生經過三年多的制壺實踐,認為喀左紫砂原料和宜興紫砂原料沒有區別,甚至有的原料品質還好于宜興。央視《尋寶》欄目資深鑒賞專家蔡國聲教授對喀左原礦泥料做了鑒定,認為“喀左縣的紫砂泥料渾樸深厚,透氣性強,不需要添加任何色素即能形成天然水色,經過藝術加工,極具收藏價值。 ”浙江龍泉、江蘇宜興工藝美術大師介紹,魚裂紋系列遼青瓷產品只有喀左的陶土原料才能燒制而成。
坐擁優質的紫砂土資源,喀左縣委、縣政府采取了保護性開采,科學合理開發利用。政府統一辦理采礦證,將資源集中在政府手中。優質紫砂土主要用于制作紫砂工藝品,普通紫砂土用于制作紫砂日用品,較差的紫砂土和陶土用于制造建筑陶瓷。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紫砂工藝品、日用品和建筑陶瓷系列,打造北方地區最具知名度及影響力的紫陶之都和北方地區最大的建筑陶瓷生產基地。至2012年底,全縣有紫砂生產企業及作坊45家,實現產值2.8億元,實現利稅4500萬元,安排勞動力就業3000人。
近年來,喀左縣委、縣政府將打造紫陶文化產業列入重要日程,就如何傳承紫陶文化、提升產品文化內涵、打造紫陶文化產業做了積極的研究和探索,并得到了省、市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 2008年以來,陳政高省長兩次召開省長辦公會議,三次會見來喀左投資紫砂文化產業的客商,兩次到喀左調研,并批示紫砂產業發展的有關文件。 《遼寧省文化產業發展綱要》將喀左紫砂文化產業列為遼寧省六大輕工產業之一,喀左紫陶文化產業步入了新的發展時期。
文化是產業的生命力,喀左紫砂產業的發展借助歷史、民族及各種文化元素,提高產品文化價值,打造文化精品。以中國國畫大師范曾親筆題詞的“花鳥源頭”系列紫砂壺作品,體現了朝陽“第一只鳥起飛的地方”、“第一朵花綻放的地方”的化石文化;以“玉豬龍”形體為代表的系列紫砂壺作品,體現了喀左紅山文化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遼青瓷系列產品在繼承原有陶瓷特點的同時,融入了游牧民族的特有文化,取之于大自然的天空、山水的自然色彩,是紅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以紅山泥人為代表的紅山泥塑不僅傳承了東山咀紅山文化歷史,而且與本地的宗教文化、少數民族民俗相結合。
在傳承歷史文化的同時,喀左紫砂積極借助各界文化名人肩膀,提高產品文化價值。愛新覺羅·溥杰曾為喀左紫砂題寫的 “茶香引興,綴茗談詩”;已故的被譽為“國眼”并授予“人民鑒賞家”榮譽稱號的楊仁愷先生曾為喀左紫砂壁畫
題的“玉龍紫砂壁畫”;央視《尋寶》欄目資深鑒賞家蔡國聲題字“厚德載物”;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李自星、孫敦秀、王慶新為喀左紫砂題字“茶禪一味、梅香如故、山水之間”等詞句及楹聯作品都已融入喀左紫砂工藝品中。
科技創新是文化產業發展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