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紫砂壺價格難勝新壺
2013/12/21 23:54:19
在紫砂收藏圈,有這樣一種怪相:紫砂老壺比新壺早幾百年,價格反不及新壺,(本文中老壺新壺以1949年為界)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新老壺價格出現倒掛?老壺市場難以成大氣候原因何在?究竟是新壺價格太高,還是老壺價值被低估?
老壺、新壺,價格倒掛為哪般?
2013年11月24日,香港邦翰斯舉行了一場名為“茗韻清心——Jimmy Sha伉儷珍藏宜興紫砂”的專場拍賣,此次拍賣共計有22件拍品,總成交額為5238萬港元。其中,最高成交價拍品為現代紫砂大師顧景舟的“武陵逸人”款朱泥矮石瓢壺,經過場內競爭,最終以1036萬港元成交。另一件顧景舟的“景舟制陶”款紫泥矮石瓢壺也同樣以1036萬港元成交,位居專場成交前列。
而在同場拍賣中,主推拍品——清乾隆時期御制紫泥繪貼泥荷塘如意詩文壺,是以清代已趨成熟的泥漿堆繪工藝制成,集詩書畫印于一壺,為龔心釗舊藏,該件作品估價450萬港元至550萬港元,最終成交價為664萬港元。此外,清代制壺大家楊葆年款紫泥鋪砂鐘鼓形壺為宋芝芹舊藏,成交價為484萬港元;清道光紫泥吉安款行有恒堂平蓋蓮子壺以484萬港元成交,而玉成窯王東石款段泥刻詩文扁石壺則以412萬港元成交。
在其他幾家拍賣公司的紫砂專場拍賣上,也能看到類似的行情——老壺價格與成交率反不如近現代紫砂。比如,在北京保利“中國高端工藝品——紫砂壺”專場中,清乾隆御制描金紫砂山水詩文茶具成交價為402.5萬元,清代陳曼生、楊彭年合作的延年壺成交價僅為 287.5萬元。在“一丈房——海外淘砂”專場中,清康熙陳鳴遠制廉齋銘烏泥束腰壺以989萬元成交,創藝術家個人作品最高成交紀錄,但整個專場23件作品流拍率異常高,僅有11件成交,成交率不及50%。
與此相比較,雖然當代紫砂今年的行情并不好,市場處于理性回調的狀態;但當代紫砂工藝師的作品還是再創新高。12月7日,何道洪的歪嘴梅樁套壺在北京翰海拍賣中,估價300萬元至350萬元,最終以1265萬元成交,不僅刷新個人作品成交記錄,也創下當代紫砂拍賣新紀錄。
被譽為現代“壺藝泰斗”的顧景舟最推崇清代制壺名家邵大亨,曾在他的自傳中評價邵大亨“堪稱集砂藝大成,刷一代纖巧糜繁之風……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然而,在市場上,邵大亨單件作品最高成交價為481.6萬元,而顧景舟的一套提璧組壺最高成交價已高達1782.5萬元,兩者價格懸殊近4倍。
老紫砂市場為何難有大作為
在業內行家看來,短期之內,老紫砂市場仍舊難有大作為。
紫砂研究專家張明強總結了老壺價格難以提升的幾點原因:首先,從藝術價值而言,除時大彬、陳鳴遠這類具有標桿性、創造性的明清制壺大師的作品外,老紫砂壺大多按照日用器制作,只是當時的一門手藝,從原料到成型的制作程度而言,沒有什么講究,更不會像現在這樣精雕細琢,早期紫砂壺在文化性、藝術性上的積淀甚至不及現當代,這是客觀的原因。
“另一個原因在于保存完整、流傳有序的老紫砂屈指可數。和瓷器收藏一樣,只要有殘或者瑕疵,價值就大打折扣,除了出土紫砂器外,保存完整、流傳有序的紫砂老壺非常少。”張明強表示,由于日常損耗,以及戰爭等人為破壞等原因,完好的老紫砂非常少。明清兩代的紫砂壺存世量少,即使在各大博物館也不多見。據統計,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清兩代紫砂壺總數不過400多件,而明代紫砂壺存世僅有50多件。“缺乏流通的量,這也是老紫砂壺難在市場上形成氣候的重要原因。”
此外,從誕生之日起,各代紫砂壺都有很多仿制品,這種傳統一直延續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