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瓷器中發現中國
2021/9/19 15:34:07
一方水土,養一方瓷。
遙遠的歷史年代,歐亞大陸兩端的人們無法直接對話,但來自東方的風物可以成為雙方交流的媒介。歐洲皇室見不到中國皇帝,卻能享用來自那里的絲、瓷、茶。
公元前時期,歐洲人稱中國所在地為“絲國”,絲綢是絲綢之路的主要運輸物品之一,古羅馬皇帝凱撒曾與中國絲綢共舞。
(古希臘地理學家托勒密《地理學指南》標注中國所在為“Sinae”,音譯賽里斯國,詞匯來自印度人對“絲綢”的音譯,有人認為“Sinae”后來演化為China,即英文中國)
公元十七世紀,英國人直接用“中國貨”(Chinaware)指稱中國瓷器,在此基礎上,后來china又有了瓷器之意。很多人認為的——先有瓷器china后有中國China——其實是誤傳。
(據《英漢詞海 The English-Chinese Word-Ocean Dictionary》China詞條,China表示瓷器源于波斯語chini,意思是中國的,后來chini變為china,成為瓷器的專有名詞)
國名與瓷器先后并不影響瓷器的偉大,以及它在中國的獨特地位。
說起瓷器產地,人們最先想到的是景德鎮。毋庸置疑,這個千年瓷都是中國瓷器版圖上的一顆耀眼明星,它千年窯火不斷,從北宋時期的湖田窯影青瓷,到元代青花,明釉里紅、五彩、斗彩,再到清粉彩、琺瑯彩,延續至今仍享譽中外。
不過,景德鎮之外,中國大地上還有其他異彩紛呈的古窯。你我的故鄉,也許都曾有過一口口古窯。
一定記住這個地理知識:景德鎮,屬于江西。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用在陶瓷領域同樣適用。一方水土,養一方瓷,陶瓷是水與土的神奇結晶。不同區域的瓷土與當地的水結合,加上熊熊柴火淬煉,低溫成陶,高溫成瓷。窯溫技術高低決定了陶瓷分成了三個時代:
陶器時代:(窯溫700-1000攝氏度)
原始瓷時代:(窯溫1100-1200攝氏度)
成熟瓷時代:(窯溫1200攝氏度+)
陶器出現得很早,至少在2萬年前就有。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約在商代已出現原始瓷器。到了漢代,中國發明了成熟的瓷器。廣袤的中國大地,氣候、水土、人文條件各異,所出的陶瓷五彩繽紛。為了對不同產地進行區別,中國人發明了以地點命名的“窯口”。
瓷器比陶器,胎質更細、硬度更大、釉色更好。所以,瓷最終取代了陶,中國著名陶瓷窯口所出多是瓷器。不過,陶器還有一個著名代言人,出產紫砂宜興窯。紫砂,是陶的一種。
地名組成了窯口家族地圖
瓷器產地在業內稱為“窯口”,窯口的名稱最主要的目的是標明產地,所以名稱多由地名而來——地名為某類瓷器的代表性窯址所在,如龍泉窯,是對北宋以來燒制青瓷為主的窯口的泛稱,其主窯場在浙江省麗水市龍泉境內。
關于窯口命名和論述,較早可查的文獻為唐代陸羽《茶經》的器篇:越州上,鼎州、婺州次;丘(岳)州上,壽州、洪州次。
這里的地名其實代指各地所出產的瓷器,它們就是后來行內人所稱的越窯、鼎州窯、婺窯、岳州窯、壽州窯、洪州窯。
越窯以出產秘色瓷聞名,唐人陸龜蒙的詩《秘色越器》專門提到了“越窯”: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遺杯。
可見至少從唐代開始,就有“地名+窯”的稱呼。
這里需要特別科普一下:窯口地名往往是一個州郡名,這并非代表瓷器是在這一地區的中心城市出產——越窯主窯場在浙江慈溪上林湖,這里古代屬于越州(治所在今紹興),所以命名越窯。同理,定窯主窯址并非在定州城,而是在曲陽縣澗磁村,這一帶宋代屬定州地區。
瓷器的窯口就像人的籍貫一樣:你生于某村,但填寫資料或自報家門,一般說自己來自某某市。
包括宋代五大名窯汝、官、哥、定、鈞等在內的,歷史上已經有固定名稱的著名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