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故事:汝瓷尋親
2019/11/8 11:24:06
紹興15年春(公元1145年),南宋臨安城內盛傳這樣一則故事,說是一名乞丐拿著一個天青色的大碗乞討,此碗精美之致,可與修內司官窯媲美。消息傳到高宗皇帝趙構那里,他急召主管修內司的吏部郎官李椿詢問。
主管修內司的李椿聞知此事后大驚失色,官窯瓷器,原是秘不示人,一個乞丐拿著與官窯瓷器類似的大碗在都城沿街乞討,豈不是貽笑大方?于是,臨安城連夜搜查,終于在城門的橋下找到了這個乞丐。
經過審訊,這名乞丐是北地洛陽人氏,金人入侵時,家道破落,行乞度日。這個大碗,是他在汝州乞討時,一名燒窯的女子所贈。乞丐陳述自己真不知道此碗的貴重,從汝州到臨安,一路顛簸,他就靠這個碗吃飯喝水,并沒有覺得它有多么金貴,他用了將近10年,也沒人盤問此碗的來歷。
女人燒窯,從前朝至今沒有先例,李椿看乞丐忠厚,說的也不像假話,便賞賜了乞丐少許銀兩后,將其釋放。
拿到了汝瓷大碗,李椿不敢懈怠,他將大碗呈送給了高宗皇帝,趙構看到大碗內燒有“朱家紀之”四字。碗的釉色像千峰疊翠,青中泛藍,溫潤純凈,與修內司的官窯瓷器相比,宛如天地之別。只可惜是乞丐用過的穢物,高宗皇帝覺得膈應,就對李椿說:“前朝制瓷,似乎沒有留字,你將此碗拿到修內司,著工匠們看看,是否能將此等釉色燒在宮中瓷器上。”
修內司官窯在臨安。李椿來到窯場后,叫來了官窯場的總師傅張伯遠,宣讀高宗皇帝的口諭,并讓他看了看汝瓷大碗。張伯遠盯著大碗看了半天,他瞅著碗底的“朱家紀之”四字,連說了幾個“不可能”,放聲大哭。
李椿覺得奇怪,問道:“張伯遠,你為何痛哭呢?”
張伯遠跪在地上說:“啟稟大人,小人就是汝州府人,這件瓷器像我岳父家燒制的。小人和岳父、內弟隨大軍南遷到臨安,走時家中只有賤內和幼子,我岳父家還有個岳母和小內弟,金狗入侵,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小人以為,家人已被金賊所殺,可這碗上的‘朱家紀之’四字,又分明是賤內所書,小人在想,莫非我的家人還在?”
李椿問道:“張伯遠,你是不是思鄉心切,胡言亂語呢?”
張伯遠跪在地上連連磕頭說:“小人不敢,我不是胡說,大人如果不信,小人的泰山還在臨安城內,大人不妨喚來詢問。”
衙役們來到了臨安城,找到了已從修內司辭工的老工匠朱崇山,朱崇山一見大碗上“朱家紀之”四字,老淚縱橫,抱著大碗哽咽著說:“李大人,這碗確實是小老兒的女兒豆娘所燒,當年小老兒燒窯的時候,我家豆娘常常送飯,小老兒教過她燒窯和配釉。”
汝瓷古瓷片(帶朱家字樣)
朱崇山是汝州著名的工匠。他在汝州大峪東溝燒窯,當年徽宗皇帝指令汝州燒制汝窯器,朱崇山被請到汝州城里專門為皇帝燒瓷。靖康國難,朱崇山和女婿張伯遠隨大軍南遷,走時匆忙,女兒豆娘一家留在了汝州。
北宋的時候,實行的是募兵制,汝州的工匠按照法定年齡都服兵役,朱崇山和張伯遠隨大軍參戰,九死一生來到了臨安。高宗皇帝在臨安建都后,朱崇山和張伯遠奉旨在老虎洞燒制青瓷,因為窯土的不同,朱崇山直到離開窯場,也沒燒出前朝青瓷的神韻。
按照過去的燒瓷,是不能在瓷器上燒上窯場的印記,這個“朱家紀之”四字,唯有在朱崇山離開汝州后,才會燒制。
看來是豆娘她們還在,朱崇山和張伯遠在嚎啕大哭的同時,也覺得上天有眼,讓他們的家人沒遭涂炭。
其實,在朱崇山和張伯遠離開汝州后,豆娘一家一直在尋找家人的下落,她們輾轉來到了汝州的嚴和店,靠與人漿洗度日。父親和丈夫生死不知,母親又因思念家人撒手西去。為了糊口,豆娘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