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秦兵馬俑2號坑第二次發掘
2015/7/16 11:11:59
秦兵馬俑二號坑
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自發現以來,對它的不斷發掘總能吸引目光。近日,經過國家批準,塵封多年的兵馬俑二號坑第二次發掘已經啟動。這是首次發掘20多年后再次進行考古。
人們對秦陵兵馬俑的印象一般來自一號坑里千軍萬馬的景象。有“秦俑之父”之稱的兵馬俑博物館(2009年改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第一任館長袁仲一先生對二號坑卻情有獨鐘,盡管它現階段的面貌總在一號坑光芒的遮蔽之下:“你可以看到富有詩意的高低起伏如波浪一樣的棚木遺跡,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來參觀的時候盛贊它是歷史的畫卷!”
兵馬俑坑上面排列了一根根長4~8米、直徑在30~65厘米的松木,它們構成坑的頂棚。松木之上是葦席,席子表面再覆土。松木腐朽掉后就留下了一道道凹痕。一號坑在最早發掘的時候并沒有注意保留這些歷史痕跡,直接打穿了棚木。并且一號坑和三號坑由于焚燒(主流解釋為項羽部隊所為)或者后期被人為破壞,棚木留存情況不算好。1994年,袁仲一任隊長做了二號坑的第一次發掘工作。按照這一階段的發掘計劃,考古隊員清理俑坑上面的土層,將棚木遺跡全部揭示出來后便告一段落。
揭露到棚木只說明了第一階段所達到的深度。這是個漫長的過程,包括對各種遺跡的清理和記錄。袁仲一帶領同事做了一個原棚木面積十五分之一的巨大模型,炭跡、席紋、木結構的榫卯關系、車轍、足印、鞋印、盜洞、擾坑、后代的墓葬都如實再現于棚木模型之上。第一階段還包括了對試掘方的處理,以及對試掘方里出土的陶俑陶馬的保護和修復。試掘方用來打在墓葬的關鍵部位來判斷墓葬內容。第一次發掘的總體收獲是對二號坑的形制、范圍和建筑結構基本搞清楚了,對陶俑陶馬的排列也心中有數。
二號坑的面積不足一號坑的一半,約6000多平方米。不僅是良好的棚木遺跡遺存,它所包括內容的豐富性決定了它代表了兵馬俑坑的精華。一號坑是一個長方形的方陣,步兵多,戰車少;二號坑是一個曲尺形的軍陣,四個小陣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浩浩蕩蕩的地下混編軍團。袁仲一說:“兵書上講這就是‘大陣套小陣,大營包小營,陣中有陣,營中有營’的布局,它可分可合,分則可以單獨作戰,合則渾然成為一體,發揮多兵種混合作戰的威力。古代軍陣按陣形分為方、圓、曲、直、銳五種。二號坑正是第三種陣形。”
兵馬俑二號坑出土的彩色跪射俑
兵馬俑二號坑出土的彩俑
二號坑里有騎兵俑、跪射俑、立射俑這三種一號坑里沒有的俑。其中跪射俑被稱作“最幸運的俑”,因為他們的形態在出土時基本完整。站立俑的身高在1.75米至1.96米,重心在臀部的位置,有晃動就容易倒,碎成幾部分。跪射俑的身高則在1.2米至1.3米,倒下來的時候是側躺,不容易碎。二號坑里陶俑的彩繪情況預計也保存得更好。一號坑全部經過大火燒了,燒過之后就是水泡,發掘的時候發現,坑里被浸的水線有1.2米,所以一號坑陶俑的顏色基本上都脫落,僅剩顏色的殘跡;二號坑是局部被火燒,淤泥層看起來比較淺,應該沒有一號坑經過山洪暴發后大水浸泡的過程。顏色保護有各種各樣的條件,比如還有土質問題。二號坑比一號坑土質的含沙量少。含沙量多的地方,水容易進去,顏色就容易脫落。
綠面俑,目前二號坑里只發現了一尊,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張綠臉。
1999年9月,秦始皇兵馬俑二號坑試掘方出土一尊跪射俑,俑身上的彩繪就很完整:鎧甲呈赭黑色,甲帶為朱紅色,綴連甲片的針腳為白色,長襦系粉綠色,袖口鑲以天藍色的花邊,褲為棗紅色,護腿為粉綠色,履為赭黑色,履帶為粉綠色,墨發以朱紅色的發帶系扎。特別之處是這尊俑的臉是綠色,后來也被稱為“綠面俑&rdquo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