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寺汝窯遺址探秘
2015/7/17 16:20:52
汝窯瓷器胎質細潔,造型工整,釉色呈純正的天青色,有“雨過天晴云破處”之美譽。在釉面上往往開有極小的紋片,細碎繁密,宛如魚鱗狀或冰裂紋。加之在制作時工藝精細,滿釉裹足支燒,支釘細小如芝麻狀。明清文獻中所謂“汝、官、哥、定、鈞”宋代五大名窯,往往把汝窯排在第一位,即把汝窯列于名窯之首。清代乾隆皇帝曾在16處名窯瓷器上的題詩計183首,其中汝窯瓷器有15首,反映出明清時期從皇帝到士大夫對汝窯的喜愛。
寶豐清涼寺汝窯遺址
清涼寺汝窯遺址發掘現場
清涼寺汝官窯考古新發現研討會專家考察發掘現場
北宋滅亡后,金人入主中原,窯工南遷,窯區荒廢。數百年過去了,尋訪汝窯遺址及燒造技術,成為陶瓷研究者和考古工作者的一大夙愿。汝窯遺址的發現頗費周折,前后歷經半個世紀之久,我國三代陶瓷和考古工作者為此付出了心血和汗水。1950年陳萬里先生考察汝窯,首次調查發現寶豐清涼寺瓷窯遺址。198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寶豐清涼寺瓷窯址首次試掘,出土了10余件御用汝瓷,確認該窯址就是尋覓已久的汝窯址。直到2000年的第六次考古發掘,才在該窯址的北部即清涼寺村內找到了汝窯中心燒造區,終于揭開了汝窯的神秘面紗。
清涼寺汝窯遺址瓷片標本
窯址瓷片堆積層
汝窯遺址出土瓷片標本
汝窯由于為宮廷燒制御用瓷的時間較短,故傳世瓷器不多,南宋時已有“近尤難得”之嘆。2000年度在寶豐清涼寺汝窯燒造區的發掘,在不少地方瓷片堆積厚度達20厘米,汝窯瓷器占全部出土瓷片的98%以上。從初步整理結果來看,寶豐清涼寺汝窯址出土的瓷器中,有很少一部分是汝窯創燒前的民窯精品,而絕大多數屬于典型的汝窯瓷器,其造型、釉色和支燒工藝與傳世品幾無二致,可以說汝窯傳世品中的所有器類均能在窯址中找到。與此同時,還發現了不少傳世品中未見的新器形,主要有香爐、梅瓶、鵝頸瓶、方壺、套盒、盞托、器蓋、碗、盤、盆、缽、盒等10余種,不少器類還有多種造型。與傳世品不同的是,在一些器形的表面還飾以紋飾,以蓮紋為最常見,這在以釉色取勝的汝窯傳世品中實屬罕見。如鵝頸瓶的腹部刻有折枝蓮花,薰爐的爐壁模印仰蓮,盞托的托壁刻以覆蓮,碗外壁上模印三層蓮瓣,盒蓋的頂部刻劃有盤龍圖案等,并有鴛鴦、鴨、龍體等雕塑,形象逼真,制作精致。上述器物的胎質、釉色均與汝窯瓷器相一致,又出土于同一地層,從而大大豐富了汝窯瓷器的品種。
馬蹄形窯爐
火膛
這次發現的燒制御用汝瓷的窯爐,有望揭開汝窯瓷器燒造之謎。20座窯爐集中于發掘區的西北部,呈扇形分布。窯室周壁用耐火磚壘砌,一般由窯門、火膛、窯床、隔墻和煙囪組成,大致分作兩種形制。一種計7座,窯室面積較大,平面結構呈馬蹄形,前圓后方。根據地層、窯爐間的疊壓關系和出土的遺物分析,馬蹄形窯爐的年代略早,大約為汝窯瓷器的創燒階段;而橢圓形窯爐偏晚,約在北宋晚期御用汝瓷燒造的鼎盛時期。上述窯爐仍屬于北方典型的半倒焰式窯,火焰在進入窯室后,先上升到窯頂,熱量遇阻向下燎燒窯底,煙氣則從吸煙孔經煙囪排出窯外。從窯爐附近不見煤灰和火膛普遍較淺看,燒制汝窯瓷器的燃料是柴而不是煤。其中,橢圓形窯爐窯室面積奇小,便于控制窯內溫度,其窯壁燒結程度很高。該窯爐結構奇特,與北方地區常見的制瓷窯爐差別很大。同時,這里還出土有大量用于測試窯爐溫度的火照和火照插餅,表明燒制御用汝瓷十分重視窯爐火候和溫度的控制。這里的匣缽也與其它區域出土的匣缽有別,往往在匣缽表面還抹有一層耐火泥,對于密封匣缽接口和保持匣缽內溫度應有一定的作用。
1987年汝窯遺址發現以前,陳萬里先生在《汝窯的我見》一文中,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