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古沉船出土元代瓷器
2016/4/21 14:45:54
該古沉船是2010年9月17日在山東省菏澤市國貿中心建筑工地被發現,由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菏澤市文物處隨即聯合組成考古隊,對沉船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并初步將該船的沉沒年代確定為元代。菏澤古沉船出土瓷器于2011年在山東博物館展出過。
沉船內及周圍共出土文物110余件,包括陶器、瓷器、漆器、玉器、瑪瑙、石器、鐵器、銅器和金飾等類別。此次展覽共展出瓷器18件,包括景德鎮窯、龍泉窯、鈞窯、耀州窯、哥釉等窯口的產品,其中有3件元代青花瓷器尤為引人注目。
青釉單耳杯
口徑7厘米,底徑4.7厘米,高4.1厘米。斂口,杯口一側為如意云頭紋把柄,弧腹,底足無釉。器身施青釉,杯身素面無裝飾,把柄如意云頭上模印卷云紋。造型優美,胎體較薄。
青釉花口高足杯
口徑12.6厘米,足徑4.6厘米,通高8.6厘米。花口。底心印有菊花紋,內壁模印條形菊瓣紋。通體施青釉,釉色稍泛黃。
青釉菊花紋高足杯
口徑12.7厘米,足徑4厘米,柄高4.6厘米,通高9.5厘米。敞口。足底無釉,刀削修整痕跡明顯,內底印有菊花紋。通體施青釉,器壁施釉較厚。垂釉明顯。胎體稍厚重,可以看出輪制痕跡。
青釉玉壺春瓶
口徑7.5厘米,底徑7.7厘米,高27.6厘米。敞口,頸部細長,垂腹。內外施青釉,足內有一圈刮釉,露胎處呈火石紅色。釉厚較厚,釉面瑩潤,有細碎的開片。
青釉刻花雜寶紋盤
口徑34.3厘米,底徑23.5厘米,高6厘米。敞口,圈足內有一圈刮釉,露胎處呈火石紅色。盤心飾八寶和十字杵紋,內壁輔以纏枝蓮紋。胎體較厚重,通體施青釉,色澤溫潤。口沿處附著一塊銹斑。
八寶是藏傳佛教中8種表示吉慶祥瑞之物,依次為寶瓶、寶蓋、雙魚、蓮花、法螺、吉祥結、尊勝幢、法輪。元代流行的八寶有所不同,俗稱為“雜寶紋”。寶杵是佛教禮器或法器,其作為瓷器紋樣裝飾始見于元代,盛行于明清時期。一般寶杵繪于盤、碗中心,以十字形表現,故稱“十字寶杵”。八寶紋的盛行,與皇室崇信佛教有關。
青釉印花牡丹紋盤
口徑32.7厘米,底徑23.2厘米,高6.5厘米。花口,圈足露胎處有火石紅。通體施較厚青釉。盤內底印有牡丹紋,內壁模印條形菊瓣紋。牡丹紋花大葉小,葉如葫蘆形,具有典型的元代特征。
青釉印花牡丹紋盤
口徑33厘米,底徑21.5厘米,高5.7厘米。敞口,圈足露胎處有火石紅色。盤心印有牡丹紋。胎體厚重,盤內有鐵銹斑。
哥釉杯殘片
口徑8厘米,底徑4.6厘米,殘高4.3厘米。直口,弧腹,矮圈足,足內無釉。胎體厚薄均勻,施釉較厚,釉面紋片粼粼,愈顯高潔古雅。古代工匠巧妙地利用錯落有致的開片,順其自然,形成一種妙趣天成的裝飾釉。口沿處附一塊鐵銹斑。
鈞釉盞托
通高11.1厘米,盞口徑7.8厘米,高7.1厘米,托口徑15.2厘米,高5.9厘米。盞托斂口,托盤邊沿較寬大,高圈足較直,底足無釉,露出胎體,有火石紅色,圈足內修整痕跡明顯。釉面呈天青色,口沿部位釉層較薄,露出胎色。
白地黑花罐
直口,短頸,鼓腹下收,小平底。上腹部黑彩繪花卉紋飾。內壁施黑釉。
黑釉雙系小瓶
小口,雙系,圓鼓腹,圈足。通體施黑釉,下腹及圈足露胎。
白地黑花褐彩龍鳳紋罐
口徑21.3厘米,底徑20.4厘米,高34.7厘米。直口,豐肩,下腹內收,平底內凹,砂底,有“火石紅”。胎體較厚,器表施白釉,有棕眼,器內施醬釉,通體飾3層紋樣,腹部繪褐彩龍鳳祥云紋。罐為元瓷中的常見器形,形制大致是腹部最大處內收,口徑一般大于足徑,整體造型矮粗。
青花龍紋梅瓶
口徑6.3厘米,底徑14.6厘米,高42.5厘米。折沿,束頸,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肩飾忍冬紋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