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2017/4/14 11:43:38
經過4月11日全天、4月12日上午的項目匯報和答疑解惑,4月12日下午,終評評委會經過評審和投票,最終產生了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按年代早晚排序)。
泉水邊穿越萬年前的古營地和遺珍——寧夏青銅峽鴿子山遺址
發掘單位:寧夏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青銅峽市文物管理所
項目負責人:彭菲
在遺址發掘出距今4800年、10000年和12000年的三個文化層位,揭示出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文化序列;獲取逾萬件的石制品,包括各類細石器、精美的小型兩面器和形制多樣的石磨盤-石磨棒;還發現數枚直徑不足 2毫米 的串珠,小巧、精美,是目前世界范圍內舊石器時代裝飾品中的最小者,在昭示制作者獨特的匠心和高超的工藝水平的同時也彰顯了發掘工作的精細、縝密。在最早的層位揭露出一組條帶狀分布的柱洞,是在我國舊石器時代遺址中首次發現的房屋建筑遺跡。在同層還發現多處具有結構特征的火塘,與同期北美古印第安人用于加工食物、具有多層結構的火塘十分相似,表明先民對火和熱能具有了嫻熟的控制利用能力。這些遺物和遺跡描繪了一幅賀蘭山腳下的古人類群在噴涌的泉水邊構筑營地、佩戴串珠在篝火前歌舞與生息勞作的壯美畫卷。
跨越萬年的記憶——貴州貴安新區牛坡洞洞穴遺址
發掘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貴安新區社會事務管理局
項目負責人:陳星燦
牛坡洞遺址的發掘主要取得的收獲有:第一,發現并發掘了一個連續的地層剖面,這是非常重要的,是建立文化發展序列的基礎。第二,發現用火遺跡、活動面、墓葬等遺跡,出土了豐富的文化遺物,包括動植物的遺存,這些豐富的發現在同一平面上,存在共存關系,我們可以借此分析當時人類的生活、生產方式等問題。第三,這一遺址在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遺存的發現,尤其是技術特征十分清楚的細小石器的發現,為石器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課題,為學界更好地理解人類史前文化發展的關鍵時刻打開了一個窗口。第四,遺址所展示的文化連續發展的過程,展示了西南地區人類適應發展的過程與東部地區史前人類這一階段的發展是不同的途徑。牛坡洞遺址的發現,是從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中期,從狩獵采集經濟到農業社會的一個個案,遺址所展示出來的連續性,可以清楚地透視其發展過程,為我們認識史前文化的發展過程提供了新的視角。
史前長江中游的文明中心——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
發掘單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天門市博物館
項目負責人:孟華平
譚家嶺W9鏤空玉佩
譚家嶺W9玉人頭像
譚家嶺W9連體雙人玉玦
譚家嶺W8虎座雙鷹
三房灣遺址廢棄紅陶杯局部
上個世紀90年代在石家河遺址發現了屈家嶺-石家河文化時期長江中游地區最大的城址和聚落群,同時有線索表明這里也是龍山時期整個長江流域面積最大的遺址。石家河遺址近年來發掘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給我們帶來了對這個遺址以及對長江中游地區文明化進程的新認識。第一,在這個遺址中心部位的譚家嶺地點,發現了油子嶺文化時期面積超過20萬平方米的城址,是迄今所知長江中游地區早于屈家嶺的城址中面積最大的。這就表明,石家河遺址自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1800年這1200年間,一直是長江中游地區社會和文化發展的核心地點,沒有之一。第二,譚家嶺地點的發掘還發現了龍山時期隨葬玉器240多件,其中有很多前所未見造型,為我們認識龍山時代玉文化交流以及當時社會的精神世界帶來新的契機,同時也說明長江中游地區直至龍山時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