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發現的沉船與海上絲綢之路
2017/8/15 18:03:43
東南亞地處印度洋—太平洋貿易圈的要道,是東西海洋貿易的重要十字路口。隨著20世紀晚期東南亞地區考古事業的迅速發展,除了沿海港口和內陸地區的考古發現,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在東南亞海域發現并打撈出多艘載有大量貨物的沉船,足以承當東西海上貿易繁榮景象的見證者。20世紀70年代以來,包括泰國灣、爪哇海、蘇祿海等東南亞海域已經陸續出水100多艘沉船。組織探險隊進行打撈活動的國家囊括了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尤以印尼和菲律賓水域打撈的成果最為豐富。沉船的年代大多集中在晚唐以降至清代時期。從船體結構看,來源地分別是中國、東南亞和阿拉伯地區。
海洋商業貿易的內容和規模
東南亞人、印度人、阿拉伯人率先掌握了適應季風的航海技術。中國人直接加入海上貿易的時間比較晚,古代中國根深蒂固的抑商政策抑制了中國人參與海上貿易活動。目前發現的海外沉船資料顯示,9世紀以后中國海船才開始駛向海外,東南亞水域發現的最古老的中國沉船在14、15世紀之交,在此之前中國貨物都是由外國商船運往海外的。
沉船中保留下來的貨物絕大部分是陶瓷器,或者還有一些金屬器、玻璃器、寶石等其他材質的物品。根據統計,14世紀及以前沉船的陶瓷船貨大部分是中國各地重要窯口的產品,如北方的邢窯、定窯,湖南的長沙窯,南方地區的龍泉窯、景德鎮窯、建窯、德化窯等窯口。除了中國制品外,還有東南亞本土制造的陶器。這個階段比較著名的有“黑石號”沉船、“井里汶”沉船、“印旦”沉船、“玉龍號”沉船等等。
“黑石號”出水大量長沙窯彩繪瓷碗
“黑石號”沉船位于印尼勿里洞島附近海域中,20世紀末被一家德國打撈公司發現并以附近的黑色礁石命名。沉船的船體保存較好,普遍認為是中東建造的縫合帆船。船貨大部分放置于大罐中,其中絕大部分是中國陶瓷。長沙窯瓷器多達5萬多件,有的長沙窯碗帶唐寶歷二年(826年)銘文裝飾。另外還有精美的金銀器、銅鏡等手工業品和香料等。“井里汶”沉船位于井里汶市附近的爪哇海域。船體結構保存較好,屬于拼板船,可能是印尼某地制造。沉船出水了約50萬件文物。30多萬件陶瓷產品中的絕大多數為越窯青瓷產品。另外還有泰國細陶軍持、馬來半島錫錠、中東玻璃香水瓶、斯里蘭卡寶石等。沉船年代推測為10世紀中后期??傊硖茣r期中國至東南亞地區的海洋商業逐漸形成了規?;馁Q易網絡。得益于優良的地理位置,蘇門答臘的強國室利佛逝成為東西方間轉口貿易的重要中轉站。
“井里汶”沉船出水越窯青瓷
明代中期的沉船中,東南亞窯口如泰國青瓷、越南青花瓷等的數量猛增,而中國陶瓷的份額下降。這種現象和明代早中期奉行的海禁政策應有密切關系。這個時期的沉船包括越南“占婆島”沉船,泰國“拉姆島”沉船,馬來西亞“龍泉”沉船、“皇家南海”沉船,印尼“武吉雅卡”沉船,菲律賓“潘達南島”沉船等。明晚期隆慶開海以后,中國陶瓷迎來海外貿易的極盛時代,大規模外銷在曲折中復興,景德鎮瓷器、漳州窯瓷器一度成為船貨的主角。此期的代表性沉船有越南“平順”沉船、“金甌”沉船,馬來西亞“萬歷號”沉船,印尼“泰興號”沉船,菲律賓“圣·迭戈號”沉船等。與東南亞通往中東、非洲的傳統海上絲綢之路相對應,出現了菲律賓往來美洲的新海上絲綢之路。
“金甌”沉船出土瓷器
馬來西亞“萬歷號”沉船出土瓷器
海路上的東南亞與東西文明的碰撞
有關東南亞與中國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