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鸛魚石斧圖彩陶缸”發現始末
2017/12/9 10:41:40
鸛魚石斧圖彩陶缸 國家博物館藏 1978年河南臨汝縣閻村出土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時期 高 47厘米 口徑32.7厘米 底徑20.1厘米
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有1件珍貴的文物是從河南省臨汝縣紙坊公社閻莊大隊(今汝州市紙坊鄉紙北村閻莊自然村)出土發現的,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考古價值傲然屹立于中華國寶之巔峰,2003年更被國務院確定為64件不可出國展出的珍貴文物。它,就是國寶“鸛魚石斧圖彩陶缸”。做為當年第一位發掘出鸛魚石斧圖彩陶缸的李建安先生,至今卻鮮為人知?,F在汝州計生委工作的譚國強與李建安交往有數年之緣。作為發現者的見證人,他將所知的發現鸛魚石斧圖陶缸有關往事敘說出來,以饗關注“鸛魚石斧圖彩陶缸”的廣大朋友。
李建安,1953年7月出生,為汝州市紙坊鄉紙南村第十村民組人。1972-1974年在本大隊做民辦老師,1975年應征入伍。1978年4月,從云南騰沖退役回家沒多久的李建安,被紙坊公社招收為合同制工人,分配到公社文化站當文化干事。由于工作需要,李建安曾被派往洛陽學習過《文物法》。同年10月,他隨洛陽地區文物處參與到紙坊中山寨村大墓群考古發掘,對文物工作有一定經驗。
1979年春節初八的早晨,李建安在集市買菜時,偶爾從紙坊鄉紙北村一位60多歲的老漢那里得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該村蘋果地發現了不少紅陶片。吃過早飯后,他便準備好工具,迅速趕往知情人描述的現場---紙北大隊閻村東距黃澗河西岸60多米處一竹園附近。到達現場后,他從一個沒挖好的蘋果樹坑中撿出一部分紅陶片,經過20多分鐘的拼湊,一個很不完整的尖底陶缸顯現出來。這時,在中山寨考古大墓群時所學的一些知識得到應用,他初步把此物確定為二次甕棺葬紅陶尖底瓶。后來,發掘成果進一步擴大,他一個人在原蘋果樹坑的東西向拓展挖開了一個長560cm、寬80cm、深85cm的土坑。經過一天半時間的精心挖掘,共挖出紅、青兩種顏色大小直徑、高低不等的陶缸和尖底瓶13個,其中只有第12個陶缸上有鸛魚石斧的圖案,其余的均無任何圖案。因為這個陶缸上有圖案,李建安特意看了一眼,發現陶缸邊沿有一個高約13公分分長呈三角形的口子(當時不在意,李建安分析是大隊移土時車輛輾軋所致,此缺口至今沒有找到)。當挖出第13個陶缸時他實在太累了,不得不停工回家休息。就這樣他分3次把這13個陶器,運到自家的院落里,這便成了13個陶器出土后的第一個落腳點。休息幾天后,他開始對這13個陶器進行清理。在清理中,他發現陶缸和尖底瓶里裝的是土和人骨頭。家人知道后,以放在家中晦氣為由,極力反對他把這些陶器放在家中,要求他馬上送走。無奈之下他用架子車把這13個陶器運到紙坊公社東院(韓家祠堂主房下東第一間平房內)他的辦公室,這是13個陶器的第二個落腳點。由于當年譚國強也在紙坊公社上班,與李建安的房間只有一墻之隔。譚國強聞訊后看到其中一個陶缸上有鳥、魚、石斧圖案時,當時他問:“你弄這些玩藝這么下功夫干啥哩,能值幾個錢?”他激動地告訴譚國強:“這里的東西可是國家的寶貝,不是值幾錢的問題!”當時人們普遍沒有文物保護意識,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批陶缸的珍貴性。后因人事調整,他和13個陶器也隨之搬往公社大院的另一間辦公室內,這是13個陶器的第三個落腳點。
在此期間,李建安曾多次與原臨汝縣文化館聯系,請求早日把這些文物妥善安置。由于當時臨汝縣考古工作比較滯后,工作人員對陶器的有關知識了解甚少,再加上重視程度不夠,此事拖了又拖。時隔二年多后,即1980年春節前的一天,李建安的請求終于有了結果,他興高采烈地用自己的自行車拖著架子車,沿著洛界公路,經過一個半小時行程到達原臨汝縣文化館。時任文化館館長的張久益親切接待了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