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十大考古發現
2019/11/14 17:18:17
從1990年開始,國家文物局委托中國文物報社舉行每個年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這個活動對全國的文物保護工作和考古學研究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謂新發現,是指這項考古發現除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之外,還要在中國考古學科發展上具有新的內容信息和新的認識。
1998年十大考古發現
河北泥河灣盆地陽原于家溝遺址
時代:舊石器時代
發掘地點: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盆地
發掘單位: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系
從于家溝遺址中找到了華北地區極為難得的更新世末至全新世中期的地層剖面和文化剖面,為這一地區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考古學文化研究提供了科學可靠的地層證據和文化序列證據。剖面下部距今8000-14000年前的細石器文化層中,出土有細石器工藝制品、裝飾品和楔形石核、細石葉、端刮器、尖狀器、雕刻器、錛狀器等石器,以及年代超過萬年的夾砂黃褐陶片;剖面上部含有新石器文化遺物,年代約為距今5000-8000年前。這一發現,對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農業起源、制陶業起源等重大學術課題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安徽含山凌家灘新石器時代祭壇和墓地
時代:新石器時代
發掘地點:安徽省含山縣銅閘鎮凌家灘自然村
發掘單位: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探明了以凌家攤遺址為中心,半徑約2公里的范圍內分布著6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和1處大型墓地,系一處規模較大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聚落群。在凌家灘墓地中心的最高處發現新石器時代祭壇一座,面積約600平方米,由大小不一的石塊和鵝卵石與粘土攪拌鋪設而成,中間高四周低,平面為不規則圓角長方形;祭壇可分三層,分兩次建成。44座墓葬中出土大量精美玉器,有玉人、玉龍、玉璜、璧、玉喇叭形飾、玉鷹、玉鏟等,其數量之多、種類之豐富、雕琢之精湛為安徽省新石器時代考古的重大收獲。其中玉人以淺浮雕技法制成,體態比例勻稱,是我國發現時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人體玉雕塑;玉鷹、玉龍等造型獨特,在制作思想、造型構思、工藝技術等方面都表現了嶄新的觀念,為長江中下游地區玉器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研究資料.石鉆和與之伴出的一件正面磨成凹形的褐紅色砂巖礪石,系石制加工工具,在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中屬首次發現,對研究新石器時代制玉工藝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凌家灘文化出土的玉器鉆孔技術尤為發達,是中國玉器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祭壇和玉禮器的發現為探討中國文明的形成提供了重要信息。
江蘇金壇三星村新石器時代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
發掘地點:江蘇省金壇市西崗鎮三星村
發掘單位:南京博物院、金壇市文管會
三星村遺址是蘇南地區保存好、面積大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現存面積10萬平方米在發掘的640平方米面積中,共清理不同時期的墓葬1001座,灰坑55個,房址4處。出土陶、石、玉、骨角牙蚌等各類文物達4000余件,數量之多,價值之大,器物之精在國內同時代原始文化中極為罕見。其中骨角牙蚌器數量眾多且制作精良,刻紋板狀器前所未見,可能與原始宗教、巫術等有關。石器中的七孔石刀是此類器分布的最東緣;石鉞無使用痕跡,為禮器,對全面認識鉞的產生和發展具有重要價值??逃≡评准y的彩陶豆是目前所見云雷紋最早的實證。遺址墓葬分布十分密集,疊壓關系豐富,尤其難得的是墓中人骨標本骨質堅硬,頭顱骨大多完整,這在長江下游地區同時代遺址中為僅見。1000余具人骨標本填補了我國新石器時代體質人類學研究領域的空白。這一發現為研究長江中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和文明起源等重大學術課題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重慶忠縣中壩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
發掘地點:重慶市忠現縣城
發掘單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