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年仙人洞遺址考古工作概況
2019/11/26 11:41:37
江西省萬年仙人洞遺址發現于20世紀60年代初。1962年2月間,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考古隊劉玲等人到萬年縣作考古調查,得到該縣文化館姜同志對這一洞穴的反映,即前往勘探,發現洞口地面暴露許多動物骨骼和大量泛白色螺殼,并采集到穿孔石器和礪石各1件,又在洞口右側緊靠洞壁處,看到一大塊膠結堆積,高約1.30米左右,斷面上有不少動物骨髓,螺殼、蚌殼和少量的紅砂陶,因此確認它是一處古代的洞穴地址。
為了解這洞穴遺址的文化內涵,同年3月間,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又派劉玲、陳克剛、楊厚禮、陳文華、郭遠謂、李家和組成發掘組前去試掘,于洞口開了三個探方,歷時50天,獲得人工制品300余件,并發現燒火堆12處,人頭骨3個,股骨4根,以及大量的動物骨骼等。
這次試掘,在洞口的左右兩側開了三個探方,編號為T1、T2、T3,T1和T2分別位于洞口左右兩側靠洞壁處,T3靠近T4的東側,面積為2×4米,合計28平方米。三個探方以T3堆積保存比較完整,文化層厚達2.30米。
以T3北壁為例,地層分三大層,其中第一大層又分A、B兩小層;第三大層分A、B、C層,這之中的B、C又分甲、乙兩小層,堆積序列從上至下依次為①A、①B、②、③A、③B、③B甲、③B乙、③C、③C甲、③C乙層。
①A、①B層包含有大量螺殼、少量蚌殼、木炭屑、動物骨骼、陶片、穿孔蚌器和不少石灰巖碎塊,但同時出有近代青花瓷片。
第二大層含有夾砂紅陶、夾砂灰陶、泥質紅陶和灰陶,并有一件盤形陶鼎足,還有骨器、蚌器和粗磨石器,也有少量石灰巖塊和大量動物骨髓、螺殼等。
第三大層為仙人洞的主要原始堆積物,堆積厚度達1.80米,發現有大量動物骨骼和蚌器、骨器、石器、夾砂紅陶片,以及人骨、頭骨,還有白色灰燼和紅燒土,石灰巖燒塊及燒火堆。3C甲層出有人股骨1根,出土動物骨骼和文化遺物較多;3C乙層為深黃色砂土層,文化遺物等逐漸稀少其底部為原生黃砂土層。
試掘報告執筆者郭遠謂、李家和從地層和出土文化遺物分析,第一層出有近代擾亂坑和瓷片等,應為近代擾亂層;第二層出土籃紋泥質灰陶片和夾砂陶片,并有磨制石錛等,應為一個時期的文化堆積;第三層雖小層較多,但所出陶片均為飾繩紋的夾砂紅陶,應屬于同一時期的文化堆積。據此,他們把它分為兩期,第三大層稱之為第一期文化,第二大層稱之為第二期文化。第一期文化中,有燒火堆遺跡;文化遺物有石器、骨器、牙角器和蚌器等共220余件(片),還有人骨和動物骨骼,其中石器46件,打制石器24件,磨制石器16件,還有燧石片11件,石英片81件。陶器復原1 件圜底直口罐,陶片90余片,骨器36件,蚌器52件。人骨和動物骨骼,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李有恒鑒定結果如下:
人骨:頭骨有顱頂骨1片,下頜骨1殘塊。壓扁破碎的頭骨1個,另有股骨一段,是屬于成年男女和兒童四個個體的殘骨。
動物骨骼:多破碎,有不完整的頭骨、軀干骨、趾骨、牙床、牙齒,還有介殼等,動物種屬有:斑鹿、麋、野豬、羊、獼猴、豬獾、鼬、中國小靈貓、果子貍、野豹、貓、蚌殼、雕、雞等十四種,介殼有厚殼蚌、矛蚌、河蚌和田螺,還有花龜、鱉和螃蟹等,其中以斑鹿占多數,次為糜、野豬,羊和鳥類也不少。
第二期文化,有石器6件,未見打制石器,僅見磨制石錛等器。
陶器殘陶片56件,分紅陶系和灰陶系。骨器4件,蚌器19件。動物骨骼能辨明種屬的有鹿類和野豬、龜。
此次發掘,學術界普遍認為這是華南地區最先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
為了進一步了解洞穴文化內涵,日后成立的江西省博物館考古隊,于1964年4月作了第二次發掘,歷時35天,獲文化遺物600余件,燒火堆10處,灰坑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