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十大考古發現
2019/11/27 15:49:02
近日,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下,由中國考古學會、中國文物報、《文物天地》雜志社等共同主辦的2004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正式揭曉。自1990年以來,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已連續舉辦了15屆,產生了十分廣泛的社會影響,極大地推進了考古學科的發展、考古知識的普及和文物保護意識的培養。
廣東廣州大學城南漢二陵
時代:五代十國
發掘單位: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發掘領隊:馮永驅
2003年2月,廣東省委、省政府和廣州市委、市政府決定興建廣州地區高校新校區(廣州大學城),選址廣州市蕃禺區新造鎮小谷圍島。3月,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島上文物進行全面調查。2003年6月—2004年10月,對施工范圍發現文物的地點進行考古勘探和搶救發掘。分別在小谷圍島西部的北亭村的青崗和大香山發現2座南漢時期的磚室大墓,經發掘考證,為南漢的德陵和康陵。
南漢是五代十國時期割據于嶺南的一個獨立王朝,前后經歷了55年的時間,其疆域最大時包括今廣東、廣西、海南三省及湖南、貴州、云南的一部分,是嶺南地區繼南越國之后的第二個地方政權。此次發現的南漢德陵和康陵,是南漢考古的重要收獲。經發掘,德陵雖未發現陵園建制,且墓室被盜,但墓道中出土的青瓷罐和釉陶罐,是廣州第一次發現如此眾多的五代瓷器,屬官窯制品無疑。其胎質堅硬,釉色青中閃灰,晶瑩透亮,是五代青瓷中的上品,為研究五代十國陶瓷器提供了實物資料。
康陵哀冊文碑的發現,不僅明確了墓主人的身份和下葬年代,還更正了《蕃禺縣志》等文獻史志對德陵和康陵的錯誤記述,解決了歷史懸案。康陵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這一時期唯一布局完整的陵園,圍垣四隅雙角闕和陵前設廊式建筑的建制也與歷代陵寢制度有所不同。將為研究我國古代陵寢制度的發展,提供新的材料。
河北易縣北福地史前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
發掘單位: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發掘領隊:段宏振
易縣北福地遺址發現于1985年,是河北最重要的史前遺址之一,對研究北方地區史前文化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一直備受學術界關注。2003—2004年度的發掘,發現了3個階段的新石器時代遺存,其中北福地一期遺存是此次發掘最重要的發現,其年代與磁山文化、興隆洼文化的年代大體相當(公元前6000—5000年),在地域上填補了此2支文化之間的空白。
遺址中發現大量的房址、灰坑、還發現了祭祀場遺跡,出土了玉器、石器、陶器等重要遺物,特別是發現了大量刻陶假面面具,是目前所見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史前面具作品,為研究原始宗教或巫術提供了重要新資料。
北福地遺址正處在新石器時代中原、北方、山東三大文化區之間的夾縫交界地帶,文化地理關鍵,是研究三系統之間錯綜復雜關系的重要地域。此外,遺址屬于史前村落遺址,是早期新石器文化生存發展于環境人地關系研究的較好個案標本。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宮殿區
時代:夏商
發掘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發掘領隊:許宏
2004年偃師二里頭遺址宮殿區發現了宮城城墻以及大型夯土基址、車轍、綠松石器及其制造作坊等重要遺存。
發掘確認宮城平面略呈長方形,面積約10.8萬平方米。宮殿區內已發掘的大型建筑基址達9座,最新的發掘結果表明,其中至少存在2組具有明確中軸線的建筑基址群。二里頭遺址宮城是迄今可確認的我國最早的宮城遺跡。縱橫交錯的中心區道路網、方正規矩的宮城和排列有序的建筑基址群,表明二里頭遺址是一處經縝密規劃、布局嚴整的大型都邑。二里頭遺址的布局開中國古代都城營建制度的先河。
在宮殿區大路發現的車轍痕,是迄今所知我國最早的車轍遺跡,它的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