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十大考古發現
2019/11/30 16:40:17
2008年十大考古新發現于2009年3月31日在北京評出。本次十大考古新發現由20位評委從初評入圍的25項發掘中,通過無記名投票方式產生,依次為:
陜西高陵楊官寨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
發掘單位:陜西省考古研究院
發掘領隊:王煒林
楊官寨遺址位于高陵縣姬家鄉楊官寨村四組東側涇河左岸的一級階地上,面積約80余萬平方米。2004年以來,陜西省考古研 究院對其進行了長達4年多的考古發掘,發掘面積逾17278平方米,發現各類房址49座、灰坑896個、壕溝9條、陶窯26個、甕棺葬32個、墓葬45座、水井5口,出土各類可復原的器物7000余件。
在南發掘區發現了成排分布的半坡四期文化的14座房址和陶窯。房址基本是平面呈“呂”字形的前后室結構,前室一般是地面式,后室則為窯洞式,是目前所知關中地區最早的窯洞式建筑群。在房址和陶窯附近的灰坑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陶坯殘片和疑似制陶用的輪盤等。在北發掘區發現了仰韶文化廟底溝文化時期的聚落環壕。經初步鉆探,環壕內面積24.5萬平方米。在環壕西部發現門址一處。在其兩側的壕溝堆積中出土了大量陶、骨及石質器物,大多成層分布,保存基本完好。眾多的出土器物中,鏤空人面覆盆形器、動物紋彩陶盆、涂朱砂的人面塑殘陶器等均為國內同時期遺址中所罕見。
從目前的發掘資料看,遺址南部為仰韶文化半坡四期文化居民聚居區,而北部則是廟底溝文化的聚居區。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東北段環壕內側接近溝邊的位置還發現有疑似墻基的遺存,由此考慮,該聚落很有可能是一座廟底溝文化的城址。
專家點評:
仰韶文化時期的環壕,目前發現比較完整的是在陜西臨潼姜寨遺址。姜寨的環壕屬半坡期,比廟底溝期早一個時期,但規模小得多,只有1萬多平方米。廟底溝期過去沒有發現過較完整的環壕,河南靈寶西坡遺址是在東西兩條大沖溝之間,人工的壕溝只有南北兩條,構不成完全意義上的環壕。而楊官寨遺址環壕內聚落的面積就有24萬多平方米,明顯是一個中心聚落,下一步就該出現城址了。所以它在聚落演變的過程中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在文明起源問題的研究上也具有重要的意義。此外楊官寨遺址的西南部還發現有重要的仰韶晚期遺存,那里緊靠斷崖有一排共14座房址,差不多每座房址旁邊都有一座陶窯。顯然這是一個制作陶器的作坊,這樣大規模的陶器作坊在仰韶文化時期是十分少見的。陶窯旁邊的一個窖穴內存放有兩套共十幾個完整的小口尖底瓶,應是放置陶器的庫房所在,亦是仰韶文化中首次發現。所以,楊官寨遺址對于研究仰韶文化的發展和仰韶文化的社會發展階段,乃至文明起源的研究都非常重要。
甘肅臨潭磨溝齊家文化墓地
時代:新石器時代向青銅時代過渡時期
發掘單位:甘肅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學文化遺產與考古學研究中心
發掘領隊:毛瑞林
陳旗磨溝遺址面積約40萬平方米,遺址范圍內發現有仰韶中晚期、馬家窯、齊家和寺洼文化遺存。其中齊家文化墓葬區約8000平方米,2008年發掘面積約1700平方米,共清理齊家文化墓葬346座。以土葬為主,也有少數火葬墓。已發掘清理的墓葬共計16排,排列整齊,東西成列,但也存在略呈弧形排列或錯位現象。墓葬方向基本為西北方向。墓葬結構可分豎穴土坑和豎穴偏洞室兩大類,其中以豎穴偏洞室墓數量居多,約占70%左右,豎穴偏洞墓又以單偏室居多,也有部分雙偏室或多偏室墓。單偏室以左偏室居多,有少數為右偏室。雙偏室墓數量相對較少,還有少量上下偏室、內外偏室者,個別偏室口發現有木板封門痕跡;埋葬方式以多人合葬為主,單人葬較少。合葬墓少則2-3人,多則10余人,成人、兒童皆有。根據入骨出土狀況來看,合葬墓中合葬有一次葬和多人多次葬,有些墓葬發現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