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十大考古發現
2019/12/6 12:40:24
經過一天半的演示匯報和評委評議投票,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于4月9日揭曉。
河南欒川孫家洞舊石器遺址
發掘單位: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欒川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發掘領隊:史家珍
欒川孫家洞舊石器遺址位于洛陽市欒川縣欒川鄉灣灘村哼呼崖的斷崖上。2012年5~10月,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報請國家文物局批準后,聯合欒川縣文化廣播新聞出版局開始對該洞穴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此次發掘發現有古人類化石、石制品、大量的動物化石和動物糞便化石等。
孫家洞遺址位于秦嶺以南、淮河以北,地理位置獨特,處于中國自然地理南北分界線上,是氣候和自然環境的過渡地帶,該區域是人類遷徙演化和動物群交流的通道,對于研究過渡區域動物群面貌、動物地理區系演化、古環境變遷和南北方古人類文化的交流有重要作用。
孫家洞遺址出土的中更新世時期古人類化石對于近年來國際古人類學界直立人演化和現代人起源的研究有著重要作用,也為研究古人類的個體發育及系統演化問題提供了化石依據。
動物化石的大量發現和研究不僅有助于遺址周邊區域古環境的分析與重建,同時通過現代埋藏學和動物考古學方面的深入探討,為研究古人類生存模式、棲居形態以及群體組織等國際動物考古學熱點問題的探討做出積極貢獻。
專家點評:
伊弟利斯·阿布杜熱蘇勒:河南欒川孫家洞舊石器遺址主要發現了6顆人牙化石,是河南省境內發現的第一個含古人類化石的洞穴遺址,填補了中原地區在洞穴中發現古人類的空白,是一處內涵豐富的舊石器時代遺址。
丘剛:該遺址文化堆積有序,出土遺物豐富,具有相當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為考古學、人類學、古生物學、地理學等諸多學科提供了重要的材料。“直立人欒川種”是研究東亞地區人類起源及演化的重要新材料。遺址中出土的幾十種脊椎動物化石有望成為中國境內重要的動物化石群之一,對研究華北乃至中國第四紀古生物的演化、古氣候古環境的變化等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江蘇泗洪順山集新石器時代遺址
發掘單位: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泗洪縣博物館
發掘領隊:林留根
順山集遺址位于泗洪縣城西北梅花鎮境內重崗山北麓坡地之上。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泗洪縣博物館于2010、2011、2012至2013年初對其進行了三次發掘,確認其為一處距今8000年的環壕聚落,遺址總面積達17.5萬平方米。清理出包括92座新石器時代墓葬在內的一批重要遺跡與遺物。
順山集一二期文化遺存,在環壕聚落、圓形地面式房址、使用磨盤磨球等生產工具、種植水稻等方面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具備固定的陶器組合、自身獨特的文化面貌、明確的時代分期和特定的分布范圍。順山集一二期文化遺存與后李文化、裴李崗文化、彭頭山文化等有一定的聯系。一二期遺存出土碳化稻經碳十四測定,距今約8100~8300年。三期遺存具有若干跨湖橋文化、城背溪文化及皂市下層文化等因素,年代亦相當,距今7000年前后。
順山集遺址的發現與發掘是近年來淮河中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偏早階段考古的重大突破,它的發現,為我們進步認識和厘清該區域史前文化譜系、探索中國東部地區文化間的交流與融合提供了新的實物材料和契機。大型環壕聚落的發現,填補了淮河中下游地區該時期環壕聚落考古的空白。同時為探討該區域史前環境變遷、種群遷徙及人地關系等諸多問題提供了新線索。
專家點評:
宋建:該遺址代表了一支新的并且十分重要的考古學文化:在時間上把江蘇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向前推了一大段;在空間上,位于淮河下游,是研究淮河流域新石器文化譜系的重要新發現;文化內涵比較單一,基本上沒有被晚期嚴重破壞,十分難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