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推薦項目(二)
2019/12/12 12:13:42
小岙墓地遺跡分布圖
紹興平水小岙墓地考古發掘
小岙墓地位于紹興市柯橋區平水鎮楊灘村小岙自然村,墓地坐落于平水盆地中部一條低矮崗地的中段,整條崗地沿若耶溪東岸,自東南向西北延伸,長度超過2.5公里。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經過一年的田野考古工作,共清理戰國至明清時期墓葬104座、戰國時期坑狀遺跡2個,出土文物經初步統計達530件(組)。
小岙墓地位置圖
戰國時期越國大型墓葬M80
平水盆地越國貴族墓葬分布圖
兩晉南朝時期家族墓地
小岙墓地出土文物
結合“十二五”期間平水地區越國貴族墓群的調查與勘探,小岙墓地更加直觀地揭示了平水盆地越國高等級墓葬的分布規律與葬制特征,為論證平水盆地當為“戰國時期越國王陵區”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證據。同時,墓地發現多組不同墓葬形式共存的漢代墓葬,展現了兩漢之際寧紹地區墓葬制度的復雜性,為探索東南山區漢代歷史地理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布局規整、排列有序、形制統一的兩晉南朝時期墓葬群,當是以“潘”姓為主的家族墓地,是我省又一處兩晉南朝時期家族墓地的典范,為探索兩晉南朝時期會稽地區政治形態、潘氏宗族源流以及墓葬制度與營建模式等課題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實例。唐、宋、明、清墓葬形式多樣、時代特征鮮明,充分展示了紹興地區墓葬制度發展演變的規律。小岙墓地墓葬數量龐大,反映出各時代墓葬的典型性與復雜性,也集中展現了紹興作為東南“股肱之地”的歷史進程與高度發達的物質文化,是一部濃縮的“兩千年紹興史”。(供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山頭發掘區全景
杭州市蕭山區黃家河墓群考古發掘
黃家河墓群位于杭州市蕭山區蜀山街道黃家河村。
漢墓M208
三國墓M159航拍圖
東晉墓M7航拍圖
宋墓M1
宋墓M1出土器物
明墓M26全景
明墓M26墓志銘
截至2019年11月20日,此次發掘共清理良渚文化時期至明代的墓葬224座,其中良渚文化時期土坑墓1座,戰國土坑墓3座,漢代墓165座,六朝墓葬14座,唐五代磚室墓5座,宋代墓25座,明代墓11座。共出土文物1756件(組),包括原始瓷器、陶器、釉陶器、青瓷器、銅器、鐵器和石器等,另有1合明代墓志銘。165座漢代墓葬,類型豐富,包括土坑墓、磚槨墓和磚室墓三種類型。土坑墓可分為不帶墓道和帶墓道兩種類型,部分墓葬設有生土或熟土二層臺;多數墓葬墓底發現枕木溝,少量墓葬發現排水溝。漢墓中出土大量隨葬品,包括釉陶器、陶器、青銅器和鐵器等,器形包括釉陶鼎、盒、壺、瓿、罐、罍、陶灶、井、銅釜、盆、鍋、銅鏡、銅錢、鐵釜、鐵甑、石黛板、石研黛器等,另外還出土低溫釉陶壺、瓷盂等遺物。14座六朝墓中有2座為紀年磚室墓。M159紀年銘文為“鳳凰二年七月日造作”,M7紀年銘文為“咸康元年七月六日造”。M7出土16件遺物,包括青瓷罐、碗、盤、香爐、盂、灶、圈、冥幣、井、谷倉,等等。宋代墓包括磚室墓和土坑墓兩種,出土青瓷香爐、罐、碗、青白瓷盒、銅鏡、鐵券等遺物。M26明代墓出土一盒墓志銘,志文信息量大,記載了貞潔烈婦周張氏的傳奇一生。漢代墓葬的密集發現為當時墓地規劃的個案研究提供了詳實資料,大量類型多樣的墓葬和數量眾多的隨葬品對研究漢代的葬制喪俗具有重要價值。(供稿: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漢唐遺址分布圖
寧波城區西門口漢唐遺址考古發掘為配合
寧波明州羅城城墻遺址(望京門段)文化公園下沉式廣場的建設,2019年5-11月,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廈門大學在2016-2017年羅城城墻遺址
民國效實巷
H59坑底的植物種子
H80竹編井框
(望京門段)發掘區東側開展了考古發掘,發掘面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