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推薦項目(三)
2019/12/12 15:13:37
黃巖沙埠竹家嶺窯址考古發掘 發掘區航拍圖
竹家嶺窯址位于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沙埠鎮青瓷村與廿四都村交界地區,是沙埠青瓷窯址群內最具代表性的窯址。沙埠青瓷窯址群于1963年被公布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全面了解沙埠青瓷窯址的生產歷史與價值,并為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提供學術支撐,經國家文物局批準(考執字2019第198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和黃巖區博物館聯合對竹家嶺窯址進行了主動性考古發掘,取得了重要收獲。
一、窯爐區域揭露出規模龐大的龍窯窯爐,為浙江地區目前已發掘的兩宋時期保存最為完好、結構最為清晰的窯爐遺跡。
窯爐全景(Y1)
窯爐區域揭露出龍窯窯爐1條,時代為北宋中期至南宋初期。編號為Y1,斜長72.32米,方向為152°,除窯頂坍塌外,其他結構保存良好、布局清晰,由窯前工作室、火膛、窯床、排煙室、窯棚等結構組成。窯前工作室呈不規則圓形,兩側由匣缽砌成護墻,后部與窯爐火膛位置相連;火膛,平面呈半圓形,后部置火膛壁;窯床上殘留大量墊具,多為M形匣缽,排列較整齊,布局規則,局部位置殘留有窯頂坍塌碎塊(窯頂以條形磚砌筑);窯壁以匣缽和磚塊砌筑而成;窯床東側開有12處窯門,均為外八字形分布,間隔2.8—8.7米;排煙室位于窯爐后部,平面呈梯形,前端底部置煙火弄,后部置煙道,以匣缽和條形磚砌成。窯爐兩側發現有柱礎石,應為窯棚遺跡殘留,其中東側發現有8處,西側發現有7處,南側發現有1處,除個別外,均為東西對稱分布。
醬釉碗
青釉鳳紋大盤
青釉雙面刻劃花碗
青釉嬰戲紋大盤
二、廢品堆積區揭露出豐厚的地層堆積,出土了大量瓷器和窯具標本,為探索沙埠窯址窯業生產技術提供了充分資料。
廢品堆積區共布設探方2個,編號為TN03E02和TN03E03。目前TN03E02發掘工作已經完成。該探方地層堆積共分為10層,其中第①、②層為表土層;第③—⑨為窯業廢品堆積層,10層為窯爐筑造初期的工作面。截止到目前,結合Y1和Y1①出土器物,大致可以將本次發掘的地層堆積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期,地層包括TN03E02第⑥—⑨層,青釉瓷器流行內腹單面刻劃花裝飾,尤以盤內心刻劃的嬰戲紋、鳳凰紋、鸚鵡紋等紋樣最為精美,時代為北宋中期晚段;第二期,地層包括第③—⑤層,青釉瓷器流行雙面刻劃花工藝,其中內腹刻劃花,外腹刻劃折扇紋,時代為北宋晚期;第三期,包括Y1和Y1①層,青釉瓷器,流行內腹單面刻劃花,紋樣主要為菊瓣紋,時代應為北宋末期至南宋初期。
三、價值與認識
1.窯爐遺跡保存狀況良好,為浙江地區目前已發掘的兩宋時期保存最為完好、結構最為清晰的窯爐遺跡。
2.地層堆積豐厚,結合窯爐出土遺物,可將竹家嶺窯址生產歷史分為三個時期,有助于充分認識沙埠窯的發展歷。
3.廢品堆積區出土器物類型豐富,可分為青釉和醬釉兩類。青釉產品面貌在第一期與越窯面貌相似,在第二期與龍泉窯面貌相似(但裝燒工藝仍延續第一期),對于探索越窯瓷業技術南傳和龍泉窯瓷業技術淵源具有重要價值。第一期流行的嬰戲紋、鳳凰紋、鸚鵡紋大盤為國內特有,其他地方少見。醬釉瓷器于第一期就已開始少量出現,至第二期繼續生產,且質量高超,可媲美同時期的紫定產品。該類醬釉產品也為兩宋時期浙江地區特有,他地不見。
總之,竹家嶺窯址為代表的沙埠窯址群,其窯業技術與面貌豐富,相關考古工作對于探索越窯、龍泉窯乃至耀州窯等不同窯業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傳播具有重要價值。(供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陳君廟山窯址群2019年度發掘區航拍圖
Y1平面圖
Y1窯門
Y2平面圖
11 Y2窯內匣缽
寧波奉化陳君廟山窯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