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候選項目|浙江義烏橋頭遺址發現距今9000年的上山文化聚落
2020/1/11 11:33:33
發現環壕、中心臺地、“器物坑”、墓葬、房址等遺跡及大量制作精美、器形豐富的彩陶器,對于認識錢塘江上游地區乃至整個中國東南地區距今9000年前后的聚落形態、社會結構、人群的遷徙與交流以及精神信仰等問題都具有重要意義。
橋頭遺址在上山遺址群中的位置
橋頭遺址地貌環境
橋頭遺址位于義烏市城西街道橋頭村村西,地處金衢盆地義烏江北岸。義烏江支流銅溪在其東側50米處由北向南流過。遺址坐落在一個相對高度約3米的高地上,海拔約89米。
2012年11月,義烏博物館提供了橋頭遺址的重要線索。同年12月中旬,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了調查、勘探和試掘,證實這是一處上山文化中晚期遺址。2014年,為配合03省道支線擴建及橋頭村新農村建設工程,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始對其進行正式發掘。
橋頭遺址發掘全景
遺跡照-橋頭環壕遺址平面圖
橋頭遺址的發掘共布設探方28個,發掘面積約2400平方米。清理的各個時期遺跡包括房址1處、墓葬45座、灰坑160余座以及灰溝3條。發掘已清理至第⑧層,其中第⑤-⑧層為上山文化層,為遺址主體文化內涵。
遺跡照-橋頭遺址東南角環壕局部
橋頭遺址為一處環壕聚落遺址,遺址的東、南、北三側為人工挖掘的環壕,遺址西側被河流沖刷破壞,中部形成略呈正方形的不完整臺地。東部臺地以及環壕的內沿保存基本完整,但外沿遭到古河道沖刷、近現代動土破壞,僅在遺址的東部、南部和西北角得到了局部的保存。環壕的寬度約10至15米,深度約1.5至2米。以環壕的內沿為界限,中心臺地的邊長約40米,推測臺地原始面積在1600平方米左右。從遺址西側被河道破壞所沖刷出的南北向剖面觀察,遺址的生土面較為平整,推測遺址的最早利用階段存在對臺地的修整、堆筑等一系列營建行為。
遺跡照-H150
T1721探方環壕底部發現一座包含物明確屬于上山文化的灰坑H87,結合上山文化層分布局限于中心臺地范圍的特征,可確定環壕及土臺的營建始于上山文化時期,并可推定是先營建后使用。目前揭露出的環壕內堆積均屬于跨湖橋文化階段,但因臺地上部文化層破壞較為嚴重,上山文化層之上已經幾乎不見跨湖橋文化層,對環壕內堆積的成因、堆積是較短時間內連續形成還是較長時間內間斷形成等問題,有待于尋找進一步的考古證據來解釋。總體而言,環壕應興建并使用于上山文化時期,在此期間,環壕內所傾倒的廢棄堆積較少,或者存在有意識的清理行為,到了跨湖橋文化時期,環壕的功能性質減弱,最終被廢棄。
遺跡照-M44
中心臺地上山文化層遺跡包括房址、灰坑和墓葬等。上山文化時期地層及遺跡中出土遺物非常豐富,存在陶器成組置放的“器物堆”或“器物坑”,這些“器物堆”或“器物坑”內出土陶器大多保存較為完好,已修復的陶器達150余件。而兩座上山文化中晚期墓葬M44、M45為迄今為止浙江地區發現的年代最早的人類骨骼遺存保存較為完好的墓葬。二者均為土坑豎穴墓,側身屈肢葬,頭向東側。中心臺地還有房址、石砌柱礎等遺跡。
出土石器-石磨盤
出土石器-石磨棒
出土石器-穿孔石器
出土石器-石鑿
修復陶器
出土陶器-陶壺
出土陶器-陶壺
出土陶器-卵腹罐
出土陶器-大口盆
出土陶器-圈足盤
H98陶器組合
部分彩陶紋飾
橋頭遺址出土遺物主要為陶器和石器。石器以磨制石器為主,打制石器少見,包括石磨盤、石磨棒、石斧、石鑿、石刀等。陶器保存狀況佳,以粗泥陶為主,還有夾炭陶和夾(細)砂陶。陶器表面多裝飾有紅色陶衣,少量為黑褐色陶。陶器以素面為主,部分陶罐口沿外壁見有斜線、波浪紋等刻劃紋飾。器型包括大口盆、平底盤、卵腹罐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