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推薦項目(一)
2021/3/24 16:21:10
余姚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
井頭山遺址位于余姚市三七市鎮,臨近河姆渡、田螺山遺址,2013年發現,總面積約20000平方米。2019年9月~2020年8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該遺址進行發掘,揭露面積750平方米。發掘之前建設了圍護發掘區的鋼結構基坑。
井頭山遺址環境(南向北攝)
發掘場景
文化堆積總體順著地下小山崗的坡勢由西向東傾斜,堆積最厚處2米多,分為12小層(編號為第9~20層)。
發現露天燒火坑、食物儲藏坑、生活器具加工制作區等聚落遺跡,出土遺物按性質分為兩大類:
一、人工利用后廢棄的動植物、礦物遺存,動物遺存中最多的是海生貝殼,種類有蚶、牡蠣、海螺、蛤、蟶等5大類,其次是各類漁獵動物骨骸,屬鹿、豬、狗、水牛、海魚等;植物遺存中最多的是廢木材、橡子殼和儲藏坑中的麻櫟果、橡子,以及少量炭化米等。另有很多膠結著牡蠣殼的小塊礁石。
二、陶、石、骨、貝、木、編織物等器物400多件。陶器,器形有卷折沿敞口釜(飾繩紋、方格紋)、支腳、平底盆、圈足盤、紅衣陶深腹罐、杯、碗、壺、拍等。石器較少,有斧、錛、錘、鑿、石球、墊餅、磨石等。骨器較多,有鏃、錐、鑿、魚鰾、笄、哨、鹿角錐、針等。貝器,共出土數十件。木器,共上百件,有槳、矛、柄、杵、雙尖頭棍、碗、帶銷釘木器等。編織物,出土10多件,有筐、簍、籃、席、扇、魚罩等生活用器,以及漁網殘塊。
以貝殼為主要包含物的文化堆積(北向南攝)
填埋廢木料的灰坑
發掘成果表明:
一、井頭山遺址是浙江省和長三角地區首個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距今7800~8300年),表明余姚、寧波乃至浙江沿海地區是中國海洋文化的重要源頭區域;
二、出土遺存和所處地理環境表明河姆渡文化直接來源于寧波沿海地區,把余姚和寧波的人文歷史軸線在河姆渡文化基礎上向前延伸1000多年;
三、是研究和重建8000多年前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社會生產、生活狀態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以及西太平洋地區南島語族發源、全新世早中期海平面上升過程等重大學術問題的寶貴案例,堪稱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特別是海洋文化考古、全新世海洋環境變遷研究的一個重大突破。(供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出土木器
木槳出土情形
用蘆葦編織的漁罩
出土骨器
飾淺方格紋陶釜
大牡蠣殼制作的貝器
余姚施岙遺址考古發掘
施岙古水田遺址位于寧波市余姚市三七市鎮相岙村施岙自然村西側山谷中,東南距田螺山遺址約400米。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20年我們進行了考古發掘。經過先期鉆探,確認此區域古水田分布范圍約8萬平方米。
施岙遺址水稻田道路系統
在古水田分布區,共布設探溝24條,布探方44個,發掘面積7000平方米平方米。
發掘發現三個時期的塊狀水稻田。其中第二、三期水田已檢測4個碳十四年代數據。第一期可能屬于河姆渡文化三期(BC4000年前后),目前僅在TG2南端揭露,發現一條疑似的東西向凸起田埂。第二期屬于河姆渡文化四期即相當于崧澤文化階段(BC3700-3300年左右),在TG1、2中發現明確的田埂3條與生土埂3處;TG2中田埂寬約0.5-1米,間距約20-30米。第三期屬于良渚文化時期(BC2900-2500),發現大面積的塊狀水稻田,由縱橫交錯的田埂組成“井”字形結構,田埂(有些為木頭鋪墊)明確的有近20條,東西向田埂數量較多,田埂寬約2-3米,間距約15-40米之間,明確的三塊田塊面積分別為900、1700、1900平方米左右;水稻田堆積中出土極少量魚鰭形鼎足、泥質黑皮陶等。初步了解到,這三個時期的水稻田結構應均為“井”字形,前后延續發展。
TG1南壁地層堆積
TG2河姆渡文化四期水稻田
TG2河姆渡文化四期路3
TG9俯拍(灰色地方為道路)
TG2良渚文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