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推薦項目(二)
2021/3/27 11:33:29
衢州孟姜村墓葬考古發掘
為配合衢江區古越文化園及濱江公路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9年11月起對位于云溪鄉孟姜村的三座土墩墓進行考古發掘。
截止到目前,主要發掘了位于沿江公路北的一號墩與公路南的二號墩及三號墩,發掘總面積約2500平方米。一號墩外圍雖遭農業活動破壞,整體保存基本完好,平面到達墓坑開口層位,并基本揭露出一號墩的“人字形”槨室,為探究南方地區“人字形”木槨的起源提供了線索。
孟姜一號墩航拍平面圖
孟姜一號墩“人字形”木槨
二號墩因濱江公路建設,墩體西部與北部被嚴重破壞,僅南部與東部保存基本完整,鵝卵石床懸掛在北部斷面上,有近現代盜洞12個,其中一個置于石床外,其余直至石床面。現存土墩平面呈不規則圓形,隆起呈“饅頭”形狀,該墓雖被破壞嚴重,但仍發現有較豐富的隨葬器物,有原始瓷器、玉石器等58件(組)。
孟姜二號墩底部平面圖片
孟姜二號墩出土玉器情況
孟姜二號墩出土陶網墜情況
三號墩是這批土墩墓中墩體保存較為完好的一座土墩,墩體大致呈正圓形,氣勢宏偉。目前發現墩體上有近現代盜洞及擾坑15個,三號墩墓坑內雖被盜擾破壞嚴重,但我們仍發現了較豐富的隨葬品同時在墓坑底部發現有多處玉石器及原始瓷器堆放點,這一批原始瓷器質量好,器形豐富,組合明確,對于研究越文化的器用制度,禮儀規范,喪葬形式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孟姜三號墩航拍平面圖
孟姜三號墩東部器物區
孟姜三號墩原始瓷器出土情況
孟姜村土墩墓發掘是繼2018年衢江區廟山尖土墩墓發掘后對該區域所做的又一項重大考古發掘。目前所發現的幾座土墩墓,無論是從墓葬結構、規模還是隨葬品的種類、數量上來看,都是西周時期越墓中等級較高的墓葬,證明了衢江地區是西周早中期越文化的一個區域中心,也是越文化的一個重要源頭,證實了史書中所記載的“姑蔑”并非空穴來風。(供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寧波北侖新碶四顧山遺址考古發掘
為配合寧波北侖區黃山路西延(富春江路-小浹江路)工程建設,經浙江省文物局和國家文物局批準,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聯合廈門大學、北侖區文物保護管理所,于2020年6月至10月,對位于北侖區新碶街道永久村盧鄭自然村西側、平風嶺隧道南側的四顧山遺址進行發掘,總發掘面積1000平方米,發掘過程中共揭露出東周至明清時期遺跡100余處,出土完整和可修復文物標本近300件。
四顧山遺址發掘區航拍
四顧山遺址東周時期遺存豐富,文化堆積較厚,遺跡類型多樣。共發現并清理沉淀池1處、儲泥池1處、水井1口、燒坑2座、煉爐1座、灰坑10余個,以及由排列較為有序的柱洞圍合而成的房址1座和零散柱洞數十個。在東周時期地層之上,還見有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文化堆積,包括少量的灰坑、灰溝、柱洞、墓葬等遺跡,表明當時這里是一處重要的生產生活場所。
沉淀池(H20)
疑似動物足印的坑洞
儲泥池(H16)
煉爐(L1)
四顧山遺址出土東周遺物較為豐富,以陶器和原始瓷器為主。陶器可分為印紋硬陶、夾砂陶和泥質陶,其中印紋硬陶數量最多,紋飾多為米字紋、方格紋、回字交叉紋,可辨器物部位主要有口沿和器底,可辨器形主要有罐、甕等;夾砂陶多為素面泥質紅陶,可辨器形主要為鼎,鼎足較為常見;泥質陶多為素面的灰陶和紅陶,數量較少,可辨器形以盆、缽為主。原始瓷器包括碗、杯、盅、盤等器形。此外,還見有青銅鏟、青銅箭鏃、青銅魚鉤、鐵錛等金屬器以及石錘、石錛、石球等石器和少量竹木器。
H20內出土的竹籃
原始瓷盤
陶缽
石箭鏃
青銅魚鉤
綜上發現而言,四顧山遺址是一處保存較好、以東周遺存為主的中小型文化遺址。發掘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