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亞“黑石號”沉船上的俚人遺物分析
2022/3/24 12:14:28
關鍵詞:“黑石號”沉船,提梁壺,釜,俚人,嶺南
摘要:1998年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出水的唐代“黑石號”沉船上的生活區,有幾件提梁壺和釜之類的陶器,與廣東、廣西南部的信宜、高州、新會、欽州所出相同。這些陶器形制獨特,為生活在嶺南南部的俚人遺存。據此推斷,“黑石號”上有部分船員為俚人,其原因與俚人善舟有關。結合“黑石號”所發現的嶺南其他產品來看,廣州港可能為“黑石號”上俚人的始發地。
KEYWORDS: Z
ABSTRACT:
1998年,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海域發現一條唐代的“黑石號”沉船,船上的貨物中包含大量來自中國的陶瓷器,其中有2件提梁壺和1件陶釜[1],引起了筆者的注意?,F介紹如下并略作考證。
提梁壺2件。器型和質地相同。紅陶,壺體為半球形,頂部為環形提梁,圓肩,肩部兩側置對稱一大一小圓形短流,大流口內有類似箅狀分流。平底。編號2005.1.00062,腹徑18.5、通高23厘米(圖一,1)。編號2005.1.00063,腹徑16.5、通高18.5厘米(圖一, 2)。
圖一 “黑石號”所出提梁壺和釜
1、2 提梁壺(2005.1.00062、2005.1.00063) 3 釜(2005.1.00077)
釜 1件。灰陶,敞口,束頸,溜肩,鼓腹,平底。編號2005.1.00077,尺寸不詳(圖一,3)。
目前在廣東西南的信宜池洞屋背山遺址、信宜水口白墳嶺遺址、高州東岸嶺坪遺址、高州曹江人頭嶺遺址、高州曹江大坡村龜嶺遺址[2],均發現類似的提梁壺,時代為南朝晚期至唐代。
圖二 高州、信宜所出提梁壺
1. 高州東岸嶺 2. 信宜丁堡馬鞍嶺 3、4. 高州博物館藏
部分提梁壺公布如下:
高州東岸嶺坪遺址出土1件,最大腹徑25.9、通高34.6厘米(圖二,1)。
信宜丁堡馬鞍嶺遺址出土1件,殘高22.2厘米(圖二,2)。
此外,高州市博物館采集2件,尺寸不明(圖二,3、4)[3]。
圖三 欽州、新會所出提梁壺和釜
1-3. 提梁壺(欽州久隆 M6:1、新會官沖 T102 ③ :1780、25)4、5. 釜(新會官沖 T102 ③ :251、333)
欽州久隆[4]出土1件提梁壺,標本M6:1,通體施釉,胎灰白。腹徑15、通高21.4厘米(圖三,1)。時代為唐代早期。
新會官沖窯址[5]既出土提梁壺,也有釜,時代為唐代,具體如下:
提梁壺。公布2件。均為瓷器,青黃釉,灰白胎。標本T102③:1780,底徑13、通高21.2厘米(圖三,2)。標本T102③:25,底徑9.5、殘高11.8厘米(圖三,3)。
釜。公布3件。2件為夾砂灰陶。標本T102③:1754,口徑17.2、高12.2厘米。標本T102③:251,口徑34、高24厘米(圖三,4)。1件為瓷,青黃釉。標本T102③:333,口徑23.6、高14.6厘米(圖三,5)。
圖四 中國境內所出提梁壺和釜分布示意圖
在我國境內出土提梁壺和釜的地點如圖四所示,不難看出,廣西欽州至廣東江門新會一帶是提梁壺和釜的生產和使用集中地。而“黑石號”所出提梁壺和釜與這一區域的出土情況完全相同,無疑其來源于廣西欽州至廣東新會一帶。
據考證,這一區域內南朝至隋唐時期的考古遺存具有典型的地域和族群性,其主要特征表現在一批具有特色的陶器群(內耳釜、提梁壺、甑、寬平折沿罐)和墓葬(狹長船形土坑墓、甕棺葬),推斷其族群屬俚人[6]。
從當前“黑石號”公布的材料來看,提梁壺和釜所出位置為船員生活區,壺和釜下部均有煙熏痕跡,屬船員的生活用具,而使用提梁壺和釜的人群為俚人,可推斷“黑石號”上的船員中有我國嶺南的俚人。
據當前學界的研究,雖然“黑石號”出發地有三種說法:揚州、廣州和室利佛逝(船貨分別由揚州、廣州等地運送至室利佛逝),而對目的地為阿拉伯帝國某港口、“黑石號”阿拉伯商船并無異議[7]。但生活在兩廣南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