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家嶺遺址史前黑釉蛋殼陶研究
2022/6/24 16:33:54
摘要:屈家嶺遺址發現了一類黑彩或黑衣蛋殼陶,制作精美。通過顯微觀察、成分分析、掃描電鏡能譜等分析了這些蛋殼陶,結果表明其黑彩工藝與普通黑彩陶工藝完全不同。普通黑彩均為鐵錳礦物致色,而蛋殼黒繪陶表面黑彩已燒成黑色玻璃。比較分析可知這類“黑釉”陶與公元前6世紀希臘黑繪陶(Attic Pottery)燒成工藝基本類似,均采用“氧化—還原—氧化”三個階段(ORO)的燒成工藝。在還原階段使高鐵的精細黑色表面燒成玻璃化黑釉,形成了我國最早的高溫黑釉陶瓷,體現出屈家嶺文化先民已經掌握相當高超的陶器燒成技術,將我國高溫黑釉技術提早了將近一千年。
關鍵詞:屈家嶺遺址;蛋殼黑彩陶;高溫黑釉;三階段燒成工藝
屈家嶺遺址發現了一類黑彩或黑衣蛋殼陶(圖一),其胎僅厚0.1~0.2厘米,代表了當時快輪拉坯成型技術的極高水平,這也是目前我國發現的較早使用快輪拉坯的陶器之一。這種蛋殼黑彩陶“器形有碗、杯兩種,彩繪以黑、紅兩色為主,常有內彩,紋飾圖案有網格紋、棋盤格紋、旋渦紋、羽毛紋等,有些彩繪不用線條卻顯出濃淡層次,具有暈染的作風……” [1]。在較屈家嶺文化早的油子嶺文化遺址同樣發現了同類施有黑、紅彩的蛋殼陶,說明屈家嶺文化這一類蛋殼黒彩陶的制作和使用源自油子嶺文化。
新石器時期彩陶的黑彩絕大部分都是使用一類既含鐵也含錳的礦物原料,其顏色由鐵、錳元素混合著色形成。嚴小琴等對半坡遺址彩陶魚紋盆上的黑彩分析表明其主要來源是含有一定量錳的灰黑色磁鐵礦[2]。崔天興等對河南淅川溝灣遺址仰韶時期彩陶黑彩的分析表明其顯色成分主要為磁鐵礦、少量赤鐵礦和方鐵錳礦[3]。陳曉峰等對馬家窯、半山、馬廠類型的彩陶器的黑彩顏料的分析顯示除磁鐵礦與黑錳礦外,還有少量的鋅鐵尖晶石[4]。鐘黎、肖永明等分析了青海省化隆縣納卡遺址出土的馬家窯文化彩陶,認為馬家窯文化半山階段的黑彩以磁鐵礦及黑錳礦為主,而馬廠階段的偏紫色黑彩則以赤鐵礦及黑錳礦為主[5]。李文杰和李敏生等對湖北枝江關廟山遺址大溪文化彩陶研究指出,其黑彩和棕彩的著色劑是鐵和錳,并認為當地丘陵地帶紅黏土地層下的河卵石層中有扁球狀的“鐵錳結核”應是黑彩顏料。郁永彬等對大溪文化中堡島遺址黑彩陶進行分析,發現其黑彩主要物相為生赭[6]。這些黑彩雖然燒制之后與胎體結合更加緊密,但表面并未玻璃化,仍然較粗糙、吸水、無光澤。
但屈家嶺文化的蛋殼黑彩陶其黑彩或黑衣部分與上述黑彩形態則完全不同,其表面光澤感非常強,極具玻璃質感。因此,為進一步了解這類蛋殼黑彩陶的成分、制作工藝等,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現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對該遺址出土的此類陶器進行了科技分析,取得了一些非常有意義的成果。
一、樣品介紹
實驗所檢測樣品均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此次共分析屈家嶺遺址2016年發掘出土的蛋殼黑彩陶杯殘片20件,出土單位均為2016HQQH304,樣品照片見圖二。
樣品外表面為黑彩繪出的圖案,而內表面則通常施滿黑色陶衣。絕大部分胎體呈紅色,僅編號12、15兩件樣品胎體呈灰色,可能屬于燒制未完成的半成品。胎體壁厚僅0.1~0.2厘米,黑色層表面光澤感較強,仔細觀察可見有濃淡層次,結構較致密。
二、分析方法及儀器介紹
本文樣品的分析測試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科技考古實驗室進行。使用日本堀場制作所(Horiba Inc.)生產的XGT-7000型能量色散X熒光光譜儀測定了上述樣品胎體和黑彩的化學組成。主要參數為:1.2mm光斑直徑,30 KV光管電壓,0.062mA光管電流,100s采集時間,使用單標樣基本參數法解譜(所用標樣為美國康寧玻璃博物館的Corning-D標樣)。
使用日本基恩士公司(Ke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