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達順:佛山市南海區宋代窯址考古調查的新認識——兼議“南海Ⅰ號”沉船出土醬釉器產地問題
2023/3/17 15:57:26
2021年9月初開始,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同佛山市博物館、佛山市祖廟博物館和南海博物館,組成佛山南海窯址考古工作隊,對南海區獅山鎮奇石窯和里水鎮文頭嶺窯展開區域性考古調查工作。期間發現幾處被地方修路和民房建設等破壞而暴露的遺址點,隨即迅速組織人員開展搶救性考古發掘,同時繼續堅持周邊的考古調查工作。2021年12月,田野考古工作基本結束,此階段的工作重新調查并確認了南海兩處窯址的基本范圍,采集了一批文物資料,并掌握兩處窯址窯爐的基本形態。此外,還明確了“南海I號”沉船出土的部分醬釉罐等器物為廣東佛山南海生產,為南海地區窯業生產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與此前學界以往認為南宋時期廣東地區窯業生產式微不同的是,此次調查發掘證實佛山南海地區的窯業生產至少到南宋中期還有很大規模,而且區域性分工較為明確,內銷外貿市場的方向和貿易線路較為清晰。為廣東沉船考古、陶瓷考古以及宋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面貌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局面。
一、重新調查的緣起
此次調查緣起于在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整理宋代地層和遺跡出土的陶瓷器時,通過考古類型學比對,發現大批肩部刻印字款或紋飾的醬釉大罐,即“廣東罐”,與“南海I號”沉船和佛山南海奇石窯出土的同類陶罐高度一致〔圖一〕,卻與已有的相關考古報告的認識出現分歧。
回溯近年出版的“南海I號”相關考古報告,均認為沉船所載此類醬釉器來自福建晉江磁灶窯。栗建安雖然提到此類大罐“產地分布大致從我國東南的江蘇宜興至華南的廣東佛山一帶,生產窯址應有多處”,但基本還是把“南海I號”出水的同類大罐歸為晉江磁灶窯的產品。包括2019年廣東省博物館等主辦的“大海道:‘南海I號’沉船與南宋海貿”展,也是把此類大罐都歸為磁灶窯產品。雖然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早已發現該沉船出水部分瓷器與奇石窯醬釉大罐非常相似,但已報道的奇石窯紀年材料最晚時間是北宋“政和”紀年款殘片,類似的陶片還有在香港鉆石山大碪村發現的“紹興九年”款陶片,該窯燒造被認為止于北宋末年至南宋早期。國內一些陶瓷研究和沉船考古學者也由此認為,海外沉船和海上絲綢之路上的貿易古港出土的類似大罐,在南宋早期前多來自奇石窯,此后則來自福建磁灶窯。如南宋初期的印尼鱷魚島沉船上的類似大罐,即被認為是奇石窯產品,而時代稍晚的爪哇沉船以及“南海I號”等沉船上的同類大罐,則被認為是磁灶窯產品。
〔圖一〕“南海I號”、 奇石窯和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醬釉罐及其印紋
南越國宮署遺址的資料整理者在與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專業人員的交流中,提出了“南海I號”部分瓷器產自佛山南海奇石窯;香港學者黃慧怡早前也提出過相同的觀點;而南越國宮署遺址這批資料的整理,將這個問題再次提了出來,并引起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高度關注。
“南海I號”船載陶瓷器的產地確認,關系到這艘南宋時期沉船船貨的來源以及與同時期廣州乃至整個廣東的關系,是宋代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課題之一。基于上述認識,2021年8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南越王博物院、佛山市南海博物館相關人員組隊開展了奇石窯與文頭嶺窯址的現場踏查〔圖二〕,并采集標本,在進行考古類型學比對的同時還聯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對相關標本開展便攜式XRF產地分析。兩方面結果都證實了此前南越國宮署遺址整理時得出的認識:“南海I號”沉船、南越國宮署遺址所見此類醬釉器均來自佛山南海奇石窯和文頭嶺窯,這一結論對“南海I號”沉船航線、離岸港口、廣州在南宋中晚期的貿易地位以及廣東南宋時期外銷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