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漢墓壁畫還原孔子真實相貌
2011/7/12 22:49:08
山東省博鎮館之寶
漢代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語言和樣式形成及發展的重要時期,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歷史地位。漢代墓室壁畫作為漢代繪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時代特征。到了魏晉時期,壁畫墓在中原地區幾乎絕跡,直至北朝才又開始逐漸復蘇。在齊魯大地和東北這片黑土上都曾挖掘出許多漢代存留下來的墓室壁畫,由山東省博物館收藏的東平漢代墓室壁畫就是其中的代表,壁畫上刻著的“孔子見老子”的故事向世人還原了2000多年前孔子的真實相貌。
本期主題 東平漢墓壁畫
□類別 石刻
□所屬年代 漢代
□文物現狀 現藏山東省博物館
□欄目主持 齊書勤
□講解嘉賓 于秋偉 山東省博物館研究員
藏品簡介
門楣畫武士用來辟邪
于秋偉告訴記者,2007年10月,山東省東平縣城區內商城建筑工地在施工過程中發現漢代壁畫墓。在清理過程中共發掘漢代墓葬18座,其中包括一些較為豐富的陶器、銅器和鐵器等,發現壁畫的墓葬編號分別為1號墓、12號墓、13號墓。 1號墓墓門西向,由墓道、雙墓門、前堂和四個墓室組成,使用事先加工好的大石板構筑。南北總寬535厘米、東西總長366厘米,墓葬規模不是很大,畫像集中在前堂,在墓門立柱、門楣、前堂南北兩壁、西壁、墓門內側等部位。 12號墓亦西向,由墓道、雙墓門、前堂、雙墓室組成,磚石混合結構。北側為石室,前堂和南側墓室為磚砌券頂。前堂門楣上繪有青龍白虎和神人,東西壁繪有辟邪的神荼、郁壘畫像。 13號墓的墓向、規格、形制與1號墓近似,墓室兩個,外為回廊。前堂門楣上有射虎圖等。
這處墓地是一處家族墓地,時代約從西漢末年到東漢早期,在多座墓葬中,石槨和磚砌券頂墓并存。依據山東地區漢墓的特點,石槨墓是典型的西漢墓樣式,磚砌券頂和多室墓又是東漢墓葬的特色,但是還沒有發現東漢晚期結構復雜的多室墓,因此墓葬的時代應為東漢早期。1號墓的壁畫內容豐富,布局勻稱合理,保存完好。壁畫石材加工平整,因此只是在表面涂抹白地,直接繪制。墓頂繪制云氣紋和金烏,象征天空和太陽。門楣繪武士,著短褐、著草鞋或者赤腳,須發皆張,肌肉發達,表現出武士張揚的個性和辟除邪惡的才能。經過發掘,發現1號墓多次被盜,隨葬品幾乎沒有遺留下來,反而是壁畫保留了下來,成為漢代人們生活形象而直接的描述。
孔子見老子壁畫驚現漢墓
孔子到底長什么模樣?兩千多年來世人一直沒有定論。但在山東東平縣出土的漢代墓室中卻發現了目前最早的孔子壁畫像,孔子研究專家認為,這身布衣打扮的孔子像表明,在當時的老百姓心目中,孔子就是一位普通布衣學者。山東省東平縣發現的這幅孔子壁畫是目前山東唯一一幅保存完好的孔子問禮故事繪畫圖,孔子面部的胡須清晰,皺紋滿額,鼻翼高挺,頸后凸瘤,形象寫實。這幅存世兩千年左右的孔子畫像,為研究這位古代先賢圣人的實際形象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這座漢代壁畫墓壁畫內容較為豐富,既有歷史故事,又有禮俗記載,還有民間娛樂場面。尤其是孔子見老子問禮的故事,雖然在漢代畫像石中常見,但在漢代壁畫墓中卻基本不見。
關于孔子的形象,一般認為較為丑陋,后世根據歷史記載概括為:唇露齒,眼露睛,鼻露孔,耳露窿,奇丑無比。此處孔子繪畫像與歷史記載較為相符,亦是容貌較丑,為一老者形象。雖然容顏不佳,似乎也可透露出他“眉有十二彩,目有二十四理,立如鳳峙,坐如龍墩……身長九尺六寸,腰六十圍”以及“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的圣人形象。
據了解,山東省迄今已發現多座漢代壁畫墓,其中代表性的有四座:一是濟南北齊時代壁畫墓;二是1953年發現的東平后銀山諄于卿壁畫墓;三是寧陽縣前幾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