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發現數十處宋代民窯
2012/6/12 22:06:23
涂山窯因宋代士大夫“斗茶”之風興起
6月10日上午,記者沿著山路來走進涂山窯小灣遺址。一早大雨,山間泥道濕透,踩上去濕滑黏潤。土質呈明亮土黃色,伸手一捻,指尖全是金黃。
“這就是瓷土。” 據重慶市文物考古所研究員林必忠介紹,這些泥土,是涂山窯在如今南岸區黃桷埡一帶興起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較為豐富的表層煤炭資源,古川黔道及龍門浩、海棠溪碼頭“撐腰”及水資源豐富等因素,促成了涂山窯的形成。
而進一步造就涂山窯的,恐怕是市場。北宋晚期清兵南侵,大批窯工南下逃命,當時最為先進的制陶技術因此進入重慶。即使身處戰亂之中,風靡于士大夫階層的“斗茶”之風也未曾衰落。“斗茶,需觀察沸水沖泡茶餅所形成水沫的顏色。通常水沫是白色的,這就需要瓷器是黑色才看的清楚。” 林必忠介紹,發掘出的涂山窯以黑釉瓷為主,而這與斗茶所需的“盞色貴在青黑”符合。黑釉瓷的廣大市場,促進了涂山窯的興盛。
中國人領著美國人發現了“建窯”?
林必忠坦言,從如今的審美來看,涂山窯稱不上好看。即使擁有形態各異的紋樣,涂山窯因含鐵量大、胚質內草木灰比重偏高,使得瓷器內部孔洞頻密、質地粗糙,成年人手掌大小的一塊碗底瓷片,竟不如如今一個小碗重。
據記載,上世紀30年代末,曾任華西大學(前四川大學)博物館館長的葛維漢在一位中國朋友的帶領下,第一個發現如今的涂山窯小灣遺址。因采集到的黑釉、紅釉瓷器及瓷片,葛維漢將此地斷定為福建“建窯”窯系遺址。
林必忠介紹,1982年,涂山湖一帶開發,重慶市博物館對這一“建窯”窯系古窯址進行首次科學試掘,并發現了包括涂山湖在內的4處完好窯址。以首處發掘地,涂山窯得名。
曾在窯洞煙囪里挖出金銀器
歷經多次考古發掘,綿延分布在南岸區南山與涂山間十幾公里的12處瓷窯遺址被相繼發現。發掘出的涂山窯有碗、盤、盞、壺、罐、瓶、缽、杯等十數種不同器形,以當時工藝而言,出現在涂山窯上的兔毫、玳瑁、油滴、鷓鴣斑紋、菊花紋甚至耀變紋樣等,是相當高超的制瓷技藝,被日本視為“神技”。
其后的開采過程中,據參與發掘工作的黃笑蕓在《重慶南岸文史資料》第三輯中回憶,涂山湖畔一窯基發掘時,工作人員在窯基煙囪側面,發現了埋藏的金首6件、銀盤7只,上刻有龍紋,經市博物館考古工作者堅定為宋時物品,并判定為窯主之物。
黃笑蕓推斷,元兵攻下重慶市,窯主倉皇之中將寶貝藏在了煙囪之中,倉皇逃走。時過境遷,白瓷、青花瓷等逐漸搶占元朝市場,涂山窯走向沒落,這些窯址也在無人問津。
千年之后,涂山窯和窯內尚存的瓷器,因現代考古發掘,與這些窯主無緣再見的金銀器再現于世人眼前。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