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考古隊員的“發現之旅”
2012/7/4 21:05:26
深山探險、古墓尋寶、神秘傳說……說起“考古”,人們似乎馬上就會聯想起某些影視、文學作品中表現的場景。有關考古發掘工作的真實情況,對于絕大多數人而言就是“謎一樣的存在。近日,為促進金上京大遺址保護規劃,全省唯一具有專業考古資質的單位——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業考古隊進駐阿城區。記者跟隨這些考古隊員,體驗考古工作者“神秘”背后鮮為人知的工作和生活,揭秘真實考古的“發現之旅”。
玉佩
“裝備”探秘 傳統手鏟搭配GPS定位
“渤海國王陵區大型石室壁畫墓,199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寧安虹鱒魚場渤海國墓群遺址,1995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阿城劉秀屯金代大型宮殿基址,2002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省文化廳基建考古辦公室常務主任、考古隊負責人趙評春如數家珍地向記者講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年來的重大發現。作為省內唯一具有專業考古資質的單位,盡管許多普通市民并不熟悉,但我省文物考古研究在國內可謂赫赫有名、成績斐然。
探石室、尋古墓、定位宮殿基址,如此專業的工作,考古隊究竟有著什么樣的先進“裝備”呢?說起這個,趙主任有些神秘地概括為“古今交融”——自古流傳下來的探鏟、手鏟如今仍然必不可少,近年來“升級”的新設備也不斷增多。他又指向旁邊一臺形似攝像機的儀器介紹說,這叫全站儀,是考古隊的“全能”測繪儀器,角度、距離等都能測。此外,考古隊現在還配備了手持和車載的GPS衛星定位,經常鉆深山老林,有了這些隨時一定位,再隱秘的地方也來去自如。考古隊員還展示了一種名為3D掃描儀的“高科技”,“往哪一扎,唰一下”,就形成了周邊區域的三位環境圖,近年考察古建筑等遺址時都派上了“大用場”。
不少古跡探秘的電影、小說中,都有一種名為“金屬探測儀”的“熱門工具”。趙評春直言,現實考古主要是為了發現、測繪、保護古墓、人居等古代遺存,金銀、銅器等不是主要目標,通常也不進行專門探測。考古隊員們回憶說,1988年發掘有“塞北馬王堆”之稱的金代齊國王墓時,發現了白玉、赤金等貴重文物,還有一件金代錦衣,當時即使復制一件也要30萬元的“天價”。然而,文物的“價格”對考古隊員并無意義,其考古、研究價值才是最重要的。
環境“泄密” 高手揭秘“觀山識古跡”
歷經千百年的古代遺存,寂然埋沒草木縱橫的茫茫山野中,考古人員究竟是如何找到它們的蹤跡呢?對于這個“技術性”極強的問題,考古隊員給出了一個關鍵詞——環境。
在工地現場,考古隊員向記者“普及”:所謂“環境”,就是有關古人生產、生活、建筑、墓葬的規律。不同文化或民族,這種規律也不同。考古隊員講起了之前的一次真實經歷,當時考古隊進入我省北部一座深山中,盡管明知可能有古代墓葬遺跡,但叢林密布、方向難辨,走了幾個小時也沒有找到什么線索。就在大家一籌莫展時,一名老隊員發現了一條“水流子”,當時眼前一亮:根據相關的古代風俗,山地有水流,這樣的“環境”上游存在墓葬遺存的可能性很大。最終,考察隊溯流而上,果然找到了“傳說中”的古墓遺存。此外,像山陽面、近水處易有人居等都是“環境”的重要內容。趙主任說,要“觀山識古跡”,歷史、文化、自然、野外生存等知識的積累“一樣都不能少”。
體驗神秘 80后眼里的“真實考古”
在考古隊里,記者見到了許多年輕的面孔—&m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