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新發現:首次在兵馬俑軍陣中發現彩繪盾
2012/9/3 21:22:18
兵馬俑考古新發現
秦始皇陵占地共56.25平方千米,相當于近78個故宮,被譽為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2009年6月,秦始皇陵博物院開始了第三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工作,經過3年的艱苦發掘,出土了大量陶俑、珍貴器物以及遺跡。近日,秦陵博物院對外公布了重大考古成果。
百戲俑的發現
30余件百戲俑出土,秦始皇的“娛樂雜技團”逐步呈現在世人眼前。中國古人講究“視死如生”,秦始皇用氣勢恢宏的兵馬俑來守衛他的地下王國,同樣也用百戲俑坑的陶俑,來豐富自己在另一個世界里的業余生活。不論是兵馬俑還是百戲俑,都是根據秦始皇陵陪葬的總體需要設置的:在不同的部位,不同的位置安排內容不同的陶俑。
據記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王朝后,不僅把各國諸侯的鐘鼓搬到咸陽宮中,而且還把六國諸侯宮廷中善于歌舞的藝人當作戰利品集中于咸陽,演出“百戲”。百戲起自軍中的講武活動,到戰國末期和秦漢時代也只是宮廷中的娛樂表演節目。據說在漢武帝時,專門在長安舉辦了一次大型的百戲演出,允許官員和長安的市民前往觀看。這樣,百戲逐漸向民間發展。秦之后,百戲雜技節目不斷發展變化,形式日益豐富,吸引力越來越大,最終發展成為中國著名的表演藝術——雜技。
作為秦始皇御用的“娛樂雜技團”,百戲俑坑中出土的陶俑,有體型碩大的壯漢,也有身材和今人相似的普通人,而每個俑的姿勢,尤其是手部和足部的姿勢,也不太相同,多數都是赤裸上身,但也有穿著上衣,并且紋飾精美的,這可能和他們代表著當時不同的娛樂技藝有關。
專家認為,這些陶俑應該是表演娛樂性質的“演員”,4人一排,預計有10排,每一排表演內容都不太一樣。那些瘦人肯定不是表演力氣活兒,恐怕屬于賣嘴皮子的,胖的顯然是在干力氣活。奇怪的是,百戲俑坑中至今沒有發現樂器和演奏的陶俑,專家推測說,可能在秦朝,演奏音樂作為嚴肅高雅的表演,不能與說唱、雜技之類混在一起。但秦朝有沒有樂器表演?百戲俑坑中的這些胖人、瘦人究竟在演啥?這些仍然是個謎。
秦人比現代人高嗎?
百戲俑坑中,最令人驚嘆的是那件不算頭就有2.2米高的“巨人俑”,專家說,要是加上俑頭它足有2.5米高。經發掘和研究,兵馬俑最低1.75米高,最高2米。難道秦朝的人比現代人還要高?
秦人身高很容易從考古中找到答案。我國多年來發掘出不少秦墓,根據墓主人殘留的骨骼推斷,秦人身高一般在1.7米左右,和現代人差不多。根據多年來的研究,秦俑高大原因可能有二:一是秦代屬于冷兵器時代,那時戰爭是近距離肉搏戰,1.75米到2米的秦俑高度,或許反映了秦時的“征兵高度”;二是雕塑需要,要想取得與真人一樣大小的視覺感,雕塑品就得做得比真人高大,這樣看起來“順眼”。
秦兵馬俑在暗無天日的地下掩埋了20多個世紀,出土后,仍然保持了色澤純、密度大、硬度高特點,以手敲擊,金聲玉韻,真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當代的制陶工藝大師經過十多年的努力,至今僅能仿造一些簡單的陶人。他們想要復制陶馬,反復試驗竟無一成功。秦代這種杰出的泥塑工藝和制陶工藝,使后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但它的技術、配方已失傳,至今已成了謎。
首次發現秦軍彩繪盾
秦始皇帝陵第一次發現“盾”是在陪葬坑中出土的一號銅馬車上發現的,那個“銅盾”為實物二分之一,這次發掘首次在軍陣中發現了盾牌。這個盾牌高70厘米、寬50厘米,尺寸恰好是銅馬車上銅盾的兩倍。這剛好印證了之前對秦軍使用盾牌大小的推測。這是一件皮質漆制彩繪盾,叫“孑盾”,是戰車上的士兵用于防護的兵器,紋飾勾勒得非常細致。這件盾牌的出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