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龍泉窯陶瓷史補白
2014/10/9 22:08:31
明代 龍泉窯青瓷盆式八卦香爐 美國華盛頓特區史密森博物館
明代正德 龍泉窯筒式爐(寺廟供養有款) 大英博物館藏
明代 龍泉窯青釉刻花石榴式尊 高36.4cm 口徑18.4cm 足徑15.5cm 故宮博物院藏
■王楚健(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會員、浙江吳越古陶瓷博物館館員)
明初期,再續青瓷輝煌
古文獻記載,龍泉窯“燒造地點在處州(即現麗水市)龍泉縣一帶,開創于三國兩晉,生產瓷器的歷史長達1600多年”,“南宋至元屬鼎盛時期,為宋代六大窯系之一”,“衰于明,終于清代康熙年間”。
宋元為龍泉窯鼎盛時期已屬共識,無論中外博物館還是浙江龍泉當地的古窯址都有豐富的藏品、標本。1991年9月,在四川遂寧市全魚村發現以龍泉窯青瓷為大宗的南宋窖藏近千件瓷器;1976年,在韓國新安海底元代沉船打撈出了兩萬多件青瓷和白瓷,其中近1.2萬件是龍泉窯瓷器。這些考古的重大發現,是龍泉窯青瓷生產技術巔峰時期,聲名遠揚的一個縮影。然而,“衰于明代”的說法,是上世紀90年代文物專家依據龍泉境內明代窯址大幅度縮減,以及發現青瓷實物數量偏少而得出的結論,業內一直存在爭議。隨著許多考古的新發現,這種結論漸漸失去根基。
2004年,明代處州龍泉官窯窯址的發現,出土完整和可復原的器物近萬件,證實明初洪武至成化,朝廷在龍泉大窯村、溪口村設置官窯,也有“官搭民燒”,燒制期跨越了近100年的時間,顛覆了原來的龍泉窯發展史乃至陶瓷史。明代龍泉官窯青瓷在燒造工藝上達到爐火純青的藝術高度,特別是釉下紋飾與青如翡翠的釉色融為一體的刻花工藝,可謂登峰造極。
官窯畢竟專供于內府,藏在深宮與百姓無緣,而同一時期,龍泉乃至麗水地區金村、松溪、竹口等許多原來認定為宋元時期的民窯窯址,均有明代龍泉的標本出現。 就在龍泉官窯考古發掘期間,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秦大樹受國家文物局的指派,到肯尼亞研究發掘當地發現的數以萬計的龍泉青瓷。他認為這意味著以往被認為是元代的龍泉青瓷,應屬于鄭和下西洋帶去的明代初期龍泉民窯產品,無論工藝上還是時間上都比較吻合。
2007年 1月20日,中國考古學界宣布,著名青瓷產地龍泉窯在明代不僅沒有衰落,相反還成了中國青瓷發展歷史中的最后亮點。
明中后期,龍泉窯場沿海大遷移
自從糾正了以往考古界認為龍泉窯“衰于明代”的判斷,專家、行家眾口一詞地將說法改為“衰于明代中后期”,因為書本上說,“明代成化、弘治以后,青花瓷興起,中國航海事業衰落,明王朝實行海禁,青瓷外銷銳減,大窯村、溪口村一帶瓷窯紛紛關閉,大白岸村至安仁口村一帶瓷窯改燒民間通用青瓷,造型、燒制都不及以前精致”。
事實果真如此嗎?這只是時至今日留下的一個研究明中葉以后龍泉窯青瓷的空白點而已。早在南宋時期,龍泉窯以龍泉縣為中心,就已向周邊地區不斷輻射,窯場在麗水所轄的遂昌、松陽、云和、縉云、慶元等縣以及溫州、寧波、衢州等地區擴展,形成龐大的窯系。浙江“七山一水兩分田”,重重疊疊的崇山峻嶺之間,溪水環繞,奔流而下,與江、河、海均縱橫交錯,通暢無阻。古時江南水網密布,水路是以往交通的主樞紐。現今發現的古窯址幾乎無一不是依山傍水而建。依山,即選擇宜窯山形,興建龍窯、饅頭窯和青瓷作坊,就地取瓷土,就近砍松材;傍水,即盡可能毗鄰水埠碼頭,既可以為作坊提供工業用水,又可以通過方便船筏等水上運輸,減少生產、銷售成本。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在唐、宋、元的繁盛時期,國內主要有泉州、廣州、寧波三個主港和其他眾多支線港和口岸組成。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