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唐代岳州窯:胡俑源自唐三彩 形象多為打工仔
2016/8/27 10:31:38
胡俑是一種較為特殊的陪葬俑,漢魏晉南北朝墓葬中偶有發現,如:湖南衡南縣的東漢墓葬中出土過一件青銅胡人牽馬俑;目前已知的絕大部分胡俑出自隋唐墓葬,尤其是盛唐墓;宋及以后幾乎不再陪葬胡俑。胡俑陪葬品從少有到大量再到幾乎不見出土,與沙漠絲綢之路的興起、繁榮到衰退密切相關。西漢政權派張騫兩度出使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府,總理西域事務,開辟絲綢之路。東漢重視對西域的經營和與中亞歐洲的往來,遣使往大秦(古羅馬),大秦亦派使臣來洛陽,絲綢之路逐漸興盛而成為橫跨亞歐大陸的貿易交通、文化交流的主動脈。隋唐年代是絲綢之路的空前繁榮期,胡商云集絲路要塞、京師長安,東京洛陽等地,燒制胡俑陪葬便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唐中葉北方戰亂,絲路受阻,規模遠不如前。此時的航海技術已大大提高,促使海上陶瓷之路取代了陸路絲路的地位,成為溝通中國與中亞、非洲、歐洲的命脈。這導致胡商和駝隊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大不如前,對社會的影響力下降,胡俑隨之失去其存在的社會文化環境,便不再出現于墓葬中。
胡俑源自唐三彩
國內外專家對胡俑的關注和研究,世人對胡俑的知曉,皆源自唐三彩。唐代的洛陽城和長安城不僅是絲路的起點,更是國際性的大都市,這兩城的唐墓中出土了大量唐三彩。1905年清政府修建隴海鐵路,修到洛陽北邙地區(王公貴族墓葬區)時,無以計數的唐三彩陪葬品問世,鮮艷奪目,絢麗多姿,展示著大唐盛世風采和神韻。唐三彩制品中有一類風格迥異的人俑,他們深目高鼻,滿臉絡腮胡須,頭戴尖頂帽或四檐氈帽,身著緊身窄袖衣,他們就是來自西域的胡人俑。這些胡俑色彩斑斕,姿態各異,有的健壯豐盈,有的生動活潑,有的昂揚自若,有的低頭蹙眉,有的牽馬,有的架鷹,有的載樂,有的牽駝。從某種程度上說,一個地區的喪葬文化可以折射出該區域的社會文化生活。從這些胡俑陪葬品中不難體會到唐洛陽城和長安城的繁華、富庶和魅力。這兩座大都會吸引著無數蕃客,其中胡商最多,他們牽著駝隊帶著來自遙遠西方的寶貨進城,又馱著中華所產的上等絲綢和貨物運往西方。
岳州窯是著名的青瓷窯口
相對于唐三彩胡俑的盛名,岳州窯燒造的胡俑影響力小,受關注程度不高。岳州窯是我國著名的青瓷窯口,窯址位于湖南省湘陰縣境內,早在漢代就開始燒窯,到唐代,湘陰屬岳州,故稱岳州窯。岳州窯除大量燒造日用瓷外,還生產用于陪葬的各類雕塑,動物類有鴨、鵝、羊、馬、狗、駱駝、生肖俑等;人物類有各類侍從和侍女,武士俑,兵俑,雙人俑,文吏俑,伎樂俑,胡俑等;模型類有建筑、舂碓、牛車、幾、灶、井等;娛樂工具類有各式棋盤等;鎮墓獸類有頭首獸身,獅面獸身,人首鳥身,雙頭龍等。
岳州窯之所以生產種類如此豐富的陪葬俑,完全是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當時,湖南的上流社會受到北方喪葬文化的影響,效仿北方王公貴族、商賈巨富的喪葬習俗也流行陪葬大量的陶瓷俑類。此葬俗在北方的北齊北周時期便已盛行,隋唐統一中國后,這種喪葬文化開始擴張。到南方來做官的北方人是將此葬俗傳至湖南的重要力量。岳州窯燒造出各種陪葬俑滿足了上層社會的需求,使中原葬俗向南方擴展得以最終實現。在品種上,岳州窯燒造的陪葬俑種類豐富,只比唐三彩略少;在體量上,比唐三彩小很多;在表現手法上,岳州窯主要依靠刀刻,而不像唐三彩以釉彩取勝。就胡俑而言,岳州窯生產的胡俑個頭不大,也沒有唐三彩胡俑的強健,通常從十幾厘米到二十幾厘米不等,僅胡人武士俑稍大,達五十厘米。岳州窯工匠對胡俑的塑造依靠自己對胡人的觀察,而非模仿唐三彩胡俑。湖南出土了不少岳州窯生產的胡人俑,反映出當時來湘胡人應當不少,突顯出湖南在隋唐時期我國與中亞地區的經貿往來、文化交流中占有一席之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