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鳴】 北宋官窯就是汝窯 窯址就在段店
2016/9/15 10:52:50
古代中國,因瓷而名,如今卻因瓷而亂。亂的根源,在于文保部門和文博系統沒有跟上文物保護的形勢,觀念陳舊和固步自封。八十年代以來,大量古瓷在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和瘋狂的文物盜掘中不斷呈現,由于這些古瓷完全顛覆了專家的認知,與《中國陶瓷史》嚴重相背,于是被統統不認、一律喊假,致命大量的珍貴古瓷流失海外……
關于汝瓷,八十年代以前,人們都是根據少量的館藏品和古文獻的只言片語,象背書一樣去鑒定汝瓷,什么香灰胎、芝麻釘、蟹爪紋……,而清涼寺考古發掘之后,當事實擺在面前,而文博專家們固有的鑒定觀仍然在可怕地延續著,很多專家仍在公開宣稱汝窯只有67件半,同時,由于文物部門對清涼寺汝窯投入太大,專家的有些話都說絕了,而段店窯汝瓷一出來都不愿正視,生怕承認了段店汝瓷就打了自己的臉……
一、北宋官窯的歷史起因
北宋官窯大約創建于我國北宋晚期,南宋學者葉寘在其《坦齋筆衡》中道:“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逐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這段文字的記載是我們今天研究宋代官窯的珍貴資料,它簡明扼要,把宋代官窯建立的原因、時代沿革和燒造地址作了明確的敘述,使我們對民窯“受命”燒造貢瓷至皇家“自置官窯”燒造的發展過程有了清晰的了解。
《坦齋筆衡》中對于汝瓷和官窯關系的記述很清晰,即兩者是密切相關的,也是不可分割的。它是在講述汝瓷燒制的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初期即“令”民窯燒制官瓷,后來宮廷對官用瓷的需求增加后便于管理又自置窯燒造,并不是有人認為的汝窯和官窯是兩個窯、兩種瓷。
南宋另一學者顧文薦在其《負暄雜錄》中也有關于“宣政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的記載。關于北宋官窯的歷史記載并不多,但通過這有限的文獻記資料,可以肯定的是,北宋徽宗時期的宣和、政和年間皇家建立了燒制官窯的場所即后人稱謂的“北宋官窯”,就是說北宋官窯在歷史上確實存在。由于多年未發現官窯窯址,已成為中國陶瓷史上的一大懸案。對此業界有三種說法:一是有其窯,在古都開封城下還未發現;二是不存在所謂的北宋官窯;三是汝窯就是北宋官窯。三者應必居其一。
根據宋人陸游關于北宋朝廷“惟用汝器”的記述,南宋朝廷“襲故京遺制”在鳳凰山建立官窯,其器型、釉色、工藝均參照汝器。明曹昭的《格古要論》中曾提到:“官窯器....色好者與汝窯相類”,這一點從南宋官窯遺址出土大量的造型和釉色近似汝類器物也足可以證明。以上文獻記述的北宋官窯實際就是汝窯,因汝窯有著皇家的色彩而被賦予了官窯的尊稱。
北宋朝廷所設的官窯窯址到底位于何處呢?因多年來一直找不到窯址,再加上一些學者的各自理解,觀點不一,甚至南轅北轍,使其就更顯得撲朔迷離、神秘莫測。
二、北宋官窯的新發現
筆者是一個河南古陶瓷愛好者,已從事古陶瓷收藏研究二十多年。河南古陶瓷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厚重的河南古陶瓷文化,尤其是迷人的青瓷藝術深深地吸引著我。一個偶然機會我收集到了來自窯址的很罕見且又感到十分震撼的一些汝瓷殘片,經過分析判斷,感覺這些器物應與迷失千年的北宋官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或者說它可能就是北宋官窯,這個古窯址就是河南魯山窯。
魯山窯位于河南魯山縣,宋時為汝州所轄,因窯址坐落于段店村而又稱段店窯,其在盛唐時期以燒制花釉鼓瓷聞名于世。
該窯在唐、宋時期為中原地區著名制瓷窯場,其燒造規模宏大,制瓷技術精湛、質量上乘、品種豐富,為歷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