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人如何燒制出的“中國瓷器”
2017/7/26 15:38:28
當中國人捧起精美瓷碗吃飯時,歐洲人還在使用“stoneware”(陶器);直到中國瓷器傳入歐洲,歐洲人才知道原來世上還有如此精美的器物。他們根據“昌南(即景德鎮)”的漢語發音,稱它們為“china”。從此“中國”便與“china”畫上了等號。
從看見中國瓷器第一眼,歐洲人就渴望親手制造出“中國瓷器”,并為此進行了長達幾百年的不懈嘗試。當精美絕倫的中國瓷器在歐洲出現,立刻成為上流社會的寵兒。即使它的昂貴價格只有王公貴族才能負擔得起,也無法抵達歐洲人對它的熱情。中國瓷器在歐洲供不應求,催生了中國和歐洲之間繁忙的海洋貿易。滿載著中國貨物的歐洲貨船,源源不斷地從東方駛向歐洲各大港口。
據不完全統計,僅18世紀就至少有6000萬件中國瓷器銷往歐洲。與此同時,歐洲產品卻面臨無法進入中國市場的窘境。由此所引發的巨大貿易逆差,導致了歐洲各國皇室的金銀大量外流。歐洲人既割舍不下精美的中國瓷器,又無法坐視這種持續“失血”的狀態,謀求中國瓷器本地化生產便成唯一的選擇。
皇家道爾頓
瓷都景德鎮
早在羅馬帝國時代,鉛釉陶技術就從埃及傳入意大利;之后,錫釉陶技術才從中東傳入意大利。靚麗的皮相讓它很快贏得了歐洲人的“芳心”,并借著文藝復興的思潮輻射到整個歐洲。此后很長時間,錫釉陶一直是歐洲上流社會的寵兒,直到中國瓷器悍然“入侵”才終止了它的霸主地位。
皇家哥本哈根
歐洲人圍繞中國瓷器的種種荒誕猜想想要制造出精美的中國瓷器,首先得要弄明白中國瓷器的秘密。對于光華流轉的中國瓷器,天性浪漫的歐洲人有著種種不靠譜的猜想。歸納起來大致是兩種思路:中國瓷器光潔透明,似乎與玻璃有些說不清的曖昧;中國瓷器價格昂貴,素有“白金”之稱,似乎與煉金術有關。
歐洲人一向不缺乏說干就干的實踐精神,“山寨”中國瓷器的運動很快就轟轟烈烈地展開了。陶藝師們使用玻璃技術制造“中國瓷器”,并取得了一定成功。15世紀,威尼斯的安東尼奧玻璃藍彩陶問世;16世紀,德國威斯燒制出了具有玻璃質感的釉陶。之后在法國、英國、意大利,相繼出現了紅陶、高溫彩色釉陶以及白釉藍彩的“類瓷器”。與以往的錫釉陶相比,這些使用了新工藝的產品光潔透明,頗有點中國瓷器的味道。但正所謂“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一旦將它們與中國瓷器放在一起,差距就顯示出來。17世紀以前,所謂的歐洲瓷器實際并不是真正的瓷器,而是陶器或者軟質瓷。
陶藝師們忙乎的時候,煉金士也沒閑著。1560年,位于意大利烏爾比諾的弗拉公爵煉金實驗室開始了“煉瓷”的嘗試。煉金士的“煉瓷”之路并不順利,幾經嘗試后不得不以失敗告終。參與“煉瓷”行動的,還有塔斯卡尼大公法蘭西斯科一世。他繼承爵位之后,就命令美迪奇家族旗下的工廠燒制中國瓷器。在一沒技術、二沒配方的情況下,美迪奇家族的工匠們發揮奇思妙想,嘗試用沙子、玻璃、水晶砂、黏土等各種原料燒制出釉色透明的中國瓷器。結果可想而知,大多嘗試都是以失敗而告終,即使勉強燒制成功,成品也慘不忍睹,不但釉色混濁還含有大量氣泡。
羅森泰爾(Rosenthal)
這一次次的失敗讓歐洲人意識到:沒有秘方就無法燒制真正的中國瓷器。那么如何才得到秘方呢?他們將目光投向遠隔重洋的中國。
漂洋過海的洋間諜竊密景德鎮
殷弘緒不是中國人,而是地地道道的歐洲人。“殷弘緒”是他的中國名字,洋名字叫“佩里·昂特雷科萊”。他跟隨白晉一起搭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