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窯“造于汝州”的史料
2019/11/5 14:17:46
清張九鉞,字度西,號陶園、紫峴。湖南湘潭人。生于康熙六十年,卒于嘉慶八年,即1721年—1803年。乾隆二十七年,中順天鄉舉人,歷江西南豐、峽江、南昌,廣東始興、保昌海陽知縣。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因海陽盜案,牽連落職,自此,遍游嵩、洛、偃、鞏間。晚歸湘潭,主講昭潭書院。
張九鉞,詩文宏博,才名震一時,詩學太白而得其真氣。清代詩人鄧顯鶴贊曰:“名在當世。當世誦其詩,至推為乾隆朝一大宗盛。”著有《陶園文集》十二卷,《陶園詩集》二十六卷,《陶園詩余》二卷,《束鹿志》、《六如亭院本》二卷,《歷代詩話》四卷,及《峽江志》、《偃師志》、《鞏縣志》、《永寧志》、《晉南隨筆》等。乾隆十二年(1777年)至四十二年,撰成《南窯筆記》。《南窯筆記》載:"柴窯:周武德年間,寶庫火,玻璃、瑪瑙諸金石,燒結一處,因令作釉。其釉色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響茹磬。其妙四如。造于汝州,瓷值千金。”
審讀張九鉞的《南窯筆記》,可知:
1.柴窯造于周武德年間,回答了柴窯的創燒時間。
2.柴窯的油料中添加了玻璃,瑪瑙,回答了柴窯釉色何以美,以及柴窯的繼承者——汝窯,釉料中添加瑪瑙的由來。
3.柴窯的特點是“四如”,即“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響茹磬。”
4.指明了柴窯的創燒地點,即“造于汝州”。
5.指出柴窯的市場價值非常高,即“瓷值千金”。
6.指出柴窯的創燒,來自武德皇帝的命令?!赌细G筆記》,是當前所掌握史料中,唯一載明柴窯“造于汝州”者,彌足珍貴,值得汝州人驕傲和作深入研究探討。 (作者:汝州楊占營)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