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色瓷的真相探究
2011/2/25 20:52:13
字幕:19世紀30年代
70多年前,在江浙地區崎嶇蜿蜒的鄉間小路上,時常會出現一個清瘦的身影,從長相和衣著上看,他并不是當地村民,手拿肩背的工具顯然也不是用來耕作的,當地人很好奇,不知這個外鄉人為什么會不時出現在自家的田埂上,也不知道他獨自一人在荒郊野地里找什么。這位個子不高、面龐瘦削的書生,就是故宮博物院的陶瓷專家——陳萬里。他來浙江,是要尋找一種傳說中的神秘瓷器。
相傳,在唐代,有一種叫做“秘色瓷”的瓷器,這種瓷器除了皇室成員之外,其他任何人無權享用。凡是有幸見到“秘色瓷”的人,無不為它的美侖美奐所傾倒。要燒成這種瓷器,必須使用一種秘密配方。然而,不知從何時起,這個秘密配方和這種神秘的瓷器就一同消失了,幾百年來,再也沒有人親眼見過 “秘色瓷”。 人們只能在古人零星的詩賦中,想象它的神奇美妙。
傳說中的秘色瓷和那個神秘的配方真的存在嗎?
作為一位經驗豐富的陶瓷專家,陳萬里知道,要尋找秘色瓷,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找到它的產地,也就是窯址。唐代詩人陸龜蒙曾寫過一首詩,其中一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形容的是一種顏色青綠的茶具這首詩的題目“秘色越器”一語道破了天機!如果“秘器”指的是秘色瓷,那么越窯就是這種瓷器的產地,找到了越窯,就應該能夠找到秘色瓷!史籍上記載著 越窯在浙江,那里,應該就是那個傳說的誕生地!可是,偌大一個浙江,倒底哪一個田間土埂或者荒野山坡會是越窯窯址呢?
靠猜是沒有答案的,唯一的辦法就是一處一處的找。陳萬里已經下定決心,實地走訪, 為了尋找真相 寧可踏破鐵鞋!
在上個世紀初年,中國的考古學還并不是一個專門的學科,而是籠統的被稱作金石學。大多數對此感興趣的人,只是就手邊玩物進行討論琢磨,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 30歲的陳萬里邁出了中國田野考古的第一步。
一個時代過去了,陳萬里的努力沒有白費,經過反復的調查、對比、走訪,考古界漸漸形成了統一的看法:在浙江的余姚、上虞、慈溪一帶,有一“上林湖”,那里,就是越窯的中心窯址!這一帶在戰國時屬越國,唐代時改為越州,“越窯”因此而得名。自此開始,無數仁人志士,追隨陳萬里的腳步,在上林湖越窯的遺跡廢墟中,年復一年的尋找著 關于秘色瓷的蛛絲馬跡。
在方圓數十公里的上林湖區域內,分布著幾百處窯址遺跡,破碎的瓷片和廢棄的窯具殘片堆成了山嶺,俯拾即是。然而,在這些碎片中,人們即沒找到帶有“秘色瓷”字樣的殘片,更找不到任何與秘密配方有關的證據。除了破碎窯具之外,只有青瓷碎片。
青瓷,是中國陶瓷史上最早出現的一種瓷器。而這種瓷器,就是越窯創燒的!
古人詩賦里把秘色瓷比作薄冰上的青云,說明秘色瓷也是一種顏色青綠的瓷器,文獻中又說秘色瓷在越窯,這是不是意味著,秘色瓷就是青瓷呢?那又為什么要給它取個秘色瓷的名字,還有秘密配方一說呢?
在找不到任何實物證據的情況下,人們開始重新解釋秘色瓷。一些學者認為,秘色瓷就是越窯青瓷中的精品。“秘色”一詞并沒有其它特別的含義,只是帶文學色彩的形容詞,實際就是碧色、青色的意思。
采訪李綱:秘色就是神奇之色,而且秘不是禾字旁,是礻字旁,將秘念成碧,從后來的文章看,秘已經不是神奇之色了,而是更多的將它與碧玉的碧聯系起來。
還有的學者認為秘色瓷作為一種青瓷中的精品,專供皇室使用,當然要與一般的青瓷區別開,因此在燒造時,就特意取了個“秘色瓷”的名字,而至于所謂的秘密配方,則根本就是子虛烏有的事。
采訪李綱:他們都是民間文人,他們都能看到,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