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窯謎案
2011/2/27 22:36:48
浙江龍泉,這是一個僻靜的小山村,但是從上個世紀初開始,紛至沓來的各種古董商以及瘋狂的盜挖者,打破了小山村應有的寧靜。所有外來者的目的不是為了得到什么金銀財寶,而是為了找到傳說中一種貴比黃金的宋代瓷器,它的名字叫哥瓷,產自文獻記載的宋代五大名窯中的哥窯。然而,從元代開始,人們對哥窯就一直是只聞其聲不見其形,沒有人見過真正哥窯的模樣。到了近代,考古學者也只是依據文獻中的只言片語的描述,來到這個據說是宋代遺址的龍泉村,希望在這里能夠找到神秘的哥瓷。近一個世紀過去了,在龍泉,人們除了無望地停止了挖掘活動以外,對哥窯的認識幾乎沒有任何令人驚喜的進展,相反,隨著對哥窯認識的一步步地深入,哥窯愈發顯得錯綜復雜起來,而且產生了許多疑問,作為官窯的哥窯是否真的存在?被人們作為史據的文獻是誤傳還是確有其事?哥窯到底在哪里?
宋代是我國古代瓷器生產的鼎盛時期。當時的瓷窯有民窯和官窯之分。民窯生產的是老百姓用的瓷器,官窯則專門為宮廷皇室生產瓷器。官窯的生產完全由宮廷控制建立,生產工藝及設計嚴格保密。常常是生產一批只選幾件作為貢品,其余全部打碎然后就地掩埋,而留在宮中的瓷器也要世代相傳。因為生產極為保密,產品又極為稀少,不僅窯址不易發掘,而且瓷器價值也不菲。鈞窯、官窯、哥窯、定窯、汝窯都是當時的官窯,現在我們稱之為宋代五大名窯。現在,除了哥窯之外的幾大窯址,已經在各種考古發現中浮出水面,并且,通過專家的考察和鑒定,也對出土窯址中的瓷器進行了專業判定。因此,宋代四大官窯已經變得不再像以往那么神秘,只有依然無法確定準確地址的哥窯,牽動著人們的心。而且,自從元代以來,真品哥窯已經越來越稀少,唯一能絕對確信是傳世哥窯的瓷器已經只能在故宮博物院中找到。
宮里頭的傳世哥窯也非常少,我們現在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哥窯藏品,也都是過去皇宮里舊藏下來的,這個是占了現有哥窯的很大一部分。北京故宮的傳世哥窯大概也就二十多件吧。在整個世界范圍內恐怕也就百八來件吧。這相對許多其他時期的瓷器來說,是非常稀少的。這是因為它產自官窯,它是非商品生產,它直接,也只為皇宮服務,它的造型和花紋都是皇宮里的設計,完全按照皇宮需要的樣子進行生產。而且,它在民間是根本不能流傳的,這些東西古人可是不敢開玩笑的,一律是保密的。歷經朝代更迭,保存至今的宋代哥窯瓷器數量非常稀少,民間流傳的哥窯更是難見一真。能夠看到的哥窯都是因為戰爭、人為、內盜等原因由皇宮流入民間。在古瓷研究中,學者們習慣把各種文獻中描述的哥窯稱為文獻哥窯。它是為瓷器找到確切紀年的史料依據。李輝柄提到的故宮里被稱為傳世哥窯的瓷器,是發生在1932年的事情。當時故宮里的一位研究員在整理登記故宮瓷器的時候,發現了一批從未見過也沒有任何宮中記錄的瓷器。它渾身奇異的花紋,讓研究員想起文獻中描述過,但現實中一直未從出現過的哥窯。因為宮中的瓷器都是由官窯生產歷代相傳下來的,所以將它命名為“傳世哥窯”。但是也就是這次命名,給后來的哥窯研究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后果。
尋找哥窯的熱潮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學者陳萬里先生就是一位熱衷的探尋者。不過他原本的職業卻是一名治病救人的大夫。他過去做過北大的校醫。他這個人興趣很廣的,他是在他的興趣當中生活著的這么一個人。20世紀30年代前后,那個時候,陳萬里是搞環境衛生的。他有一輛小吉普車,于是就在鄉村里轉,然后發現了很多瓷片。,特別是龍泉一帶。他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于是開始了這方面的工作。當時,他看到許多名貴的中國瓷器都被外國人運到國外去了,他覺得很可惜。他想在這方面作一些貢獻,所以這樣子的話他對龍泉這個地方的瓷器就發生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