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受損瓷盤姓哥還是姓官
2011/8/5 22:35:06
昨天,快報報道了南京也有“哥窯盤”,和故宮博物院(微博)損壞的那一件都來自明代汪興祖墓,當時出土的時候,11個盤子疊放在一起,完好無損。不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媒體稱,南京專家給故宮“挑刺”,稱故宮博物院損壞的是官窯盤而不是哥窯盤。在南京市博物館(朝天宮)玉堂佳器展廳內,說明也是南宋官窯盤。都是同一座古墓內出土的“親兄弟”,為何故宮博物院叫它“哥窯葵瓣口折腰盤”,而南京市博物館卻標注“官窯盤”?
這讓一個存疑近千年的謎,又被提到了臺面上。本來,南宋時期的窯口官哥不分,是學術界內部之間的爭論,現在一下被大眾化了。那這個古盤究竟姓“哥”還是姓“官”,收藏專家馬未都說,說不清;鑒定專家說,都對!這是怎么回事呢?
姓“哥”姓“官”如何辨別
通常有啥識別密碼?
學術界辨別官窯還是哥窯有兩點共識:
1.哥窯有乳黃色“金絲鐵線”,官窯的紋線是黑色的。
2.哥窯的開片小,官窯的開片相對較大。
這次鑒定為何失靈?
專家表示,拿朝天宮正在展出的瓷盤來說,這個盤子,“鐵線”是黑色的而不是乳黃色的,從這個角度判斷,應該是官窯盤;但是,如果從開片的大小來看,它的開片又過于緊密,不是大開片,是哥窯的特點。“因此,叫它官窯或者哥窯盤都對,現在下定論為時尚早。”
對此,瓷器專家、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葉佩蘭昨日表示,目前,故宮受損文物屬于宋代還是元代,在業內還存有爭議。汪興祖墓出土的瓷盤究竟是官窯的還是哥窯的,這涉及到一個近千年的瓷器之謎。宋代有官、哥、定、汝、鈞5大窯,但哥窯是一個謎,這也是科學家們試圖揭開的謎。
相關鏈接
考古簡報顯示,出土11件瓷盤
昨天,有媒體說,故宮犯了低級錯誤,1970年,從汪興祖墓出土的是12件瓷盤,不是11件。連當年出土文物的件數故宮都給弄錯了?記者查閱了當年的考古簡報。在一份當年考古者李蔚然發表的《南京明汪興祖墓清理簡報》上,詳細記錄了當年的考古情況。里面說道,一共出土隨葬器物74件,分陶器、瓷器、玉帶飾、金銀器、銅飾、鐵武器和石墓志。其中陶器2件,一件是殘缺的缸,內壁模印圓圈紋;一件是瓶,赭色,直口卷沿,小平底,形如橄欖。
瓷器12件,盤11件。當時11件盤子位于石門前部,出土時有的疊壓在一起,均為哥窯制品,可分大中小三類。葵瓣口,青灰色釉,開片。大盤圈足露出紫醬色胎骨,中、小盤底留有支燒痕跡。大盤3件,口徑16.1-16.4,高2.9-3.1厘米;中盤1件,口徑15.3,高2.8厘米;小盤7件,口徑13.5-14,高2.2-2.7厘米。另外一件瓷器是青花高足碗。當時,這個碗和瓷盤放置在一起,白地青花,碗之口沿繪卷草紋,內壁及底面刻龍紋暗花和折枝菊花,外表繪云龍紋。
朝天宮為何給瓷盤改“姓”?
采用了權威專家上世紀90年代提出的“官窯”觀點
既然當年親手清理出這11件盤子的人都說是哥窯,那么朝天宮展廳內為什么說是官窯呢?難道當時的考古簡報有誤?
據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考古人員說,古墓中出土的文物,在寫考古簡報時會寫是哪里出土的,什么墓葬,而不會對文物下結論。“古墓中的文物,一般是同時期的,或者年代更久遠的。這些盤子比汪興祖生活的年代更久遠,很可能和汪興祖個人有關系。汪興祖或許是個收藏愛好者,收藏了古董。”那么這些出土文物誰來判別它們的年代、形制,解決它叫什么的問題呢?考古簡報也是很嚴謹的學術報告,怕引起同行的笑話,一般都會請權威專家來鑒定,鑒定之后,尊崇大家的意見,給出一個名字。
不過,一些文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