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地區出土的耀州窯青瓷
2012/2/9 21:32:54
敞口碗
花口碗
耀州窯是中國古代北方著名的窯場之一,始燒于唐代,五代時期初具規模,北宋中期以后達到鼎盛,形成了以黃堡鎮為中心、囊括南北諸多窯場的耀州窯系。金代中期后逐漸衰落,大多數窯場終燒于元末明初,只有陳爐鎮一些窯場延續下來,直至今日。耀州窯燒制白、青、黑、醬、三彩、月白、白釉黑花(褐花)等多種釉色瓷,以青釉最負盛名。
耀州窯青瓷造型古樸莊重,胎薄質堅,釉色青幽淡雅,如冰似玉,釉面光潔勻靜,紋飾絢麗,構圖嚴謹生動,代表著北方青瓷藝術的最高成就,因此自創燒始,便深受南北方廣大民眾喜愛。耀州窯青瓷在我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幾乎均有出土,而內蒙古地區出土的耀州窯青瓷,由于數量少,十分引人注目。
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內蒙古地區的一些遺址、墓葬或窖藏中發現了耀州窯瓷器。這些地方主要包括興安盟科右前旗白辛屯、科右中旗,通遼市扎魯特旗浩特花、奈曼旗青龍山鎮,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罕蘇木、巴林右旗床金溝、林西縣大川鄉,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鎮,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樊家窯鄉和新紅鄉、清水河縣窯溝鄉等。另外,在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新民鄉也曾出土零星的瓷碗殘片。
內蒙古地區出土的耀州窯青瓷多出自遼(含契丹)、金兩代。初步統計,遼代的有23件,其中耶律羽之墓、陳國公主與駙馬合葬墓出土者年代明確,耶律羽之葬于遼會同四年(941年),陳國公主與駙馬合葬墓的年代是遼開泰七年(1018年),因此這兩個墓葬出土的器物十分珍貴,可以作為該時期耀州窯青瓷分期斷代的標準器。金代器物相對較少,完整器不足10件。《內蒙古珍寶》陶瓷器卷一書認為和林格爾縣樊家窯鄉出土的青釉敞口碗是元代器物,但從該器造型、胎釉、紋飾等分析,應為金代產品。
執壺
綜觀內蒙古地區出土的耀州窯瓷器,主要有如下特點:
數量相對較少,器型單一。陜西省與內蒙古自治區毗鄰,而其境內的耀州窯距內蒙古亦相對較近,作為當時國內較為著名的北方窯場之一,其產品應該遍布這一區域。但在內蒙古境內發現的耀州窯瓷器幾乎是當時北方窯口產品中數量最少的。以耀州窯青釉瓷器為例,遼(含契丹)、金兩朝雖歷時約320余年,但內蒙古發現的遼、金耀州窯青瓷完整器很少,只有30余件。
耀州窯青瓷創燒后,隨著技術的不斷提高,器型日趨豐富。特別是到遼中期以后,耀州窯所生產的各種瓷器應有盡有,有生活用具、宗教供具及雜器等各種器型幾百種。而目前內蒙古地區發現的耀州窯青瓷只有生活用具、宗教供具,器型有碗、盤、瓶、注壺、盞托、香爐6種,且以碗、盤為主,其他幾種只零星發現。這些器物形體較小,無較大之器。
從遼至金,胎、釉、工藝特征等變化規律鮮明。遼代早期耀州窯青瓷器多以釉色取勝,少有裝飾,釉色有灰青、青綠、青黃、天青、淡天青等,釉層較薄,釉面大多有細密紋片;以釉裹足,有的器物足上施釉后再把釉擦去,燒成后底足有一周橘紅色,有的施釉后用刀子再把足底的釉刮掉一周;胎有黑、白兩種,黑胎施化妝土,器型多酒具、茶具、餐具等。耶律羽之墓出土葫蘆形小瓶胎色灰黑,灰青色釉,釉面有細碎的冰裂紋,外壁近底部施釉后又刮去一周,極具早期耀州窯青瓷特點。進入遼代中期以后,耀州窯青瓷燒造工藝漸至頂峰,一度為北宋宮廷燒制貢瓷。這時期的耀州青瓷以橄欖青為代表,釉層較薄,釉面溫潤,玻璃感強;胎釉結合緊密,出現“介面”中間層;淺灰白色胎,均勻細致堅密;器足增高變窄;紋飾豐富多彩,繁而不雜;刻花、印花等技藝極為嫻熟。遼大康十年(1084年)時耀州窯場所鐫刻的《德應侯碑》稱此時的青瓷“巧如范金,精比琢玉”,“擊其聲,鏘鏘如也,視其色,溫溫如也”。床金溝遼墓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