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景德鎮仿古瓷的產業鏈
2012/4/27 21:19:07
每周一、二的早上,景德鎮國貿附近,許多人聚集起來,除了從四面涌來的板車、三輪、小卡車外,還有好多外地人和老外,他們大約5點就到了,等著從車上卸下擺在塑料布上的各種碎瓷片、真假古玩,好第一時間淘到真貨。當地人習慣把這里叫作“鬼市”。
仿古瓷流通市場
在“鬼市”,能見到不少真假難辯的“古玩”,不過來自不同年代的瓷片通常是真的。當你拿起任何一塊,賣家幾乎都直接說出其生產年代、年號、瓷器的工藝特征等,頓時讓人對教科書上那些遙遠、冰冷的人物典故,有了生動和感性的認識。上午10點多鐘,早市散場。
不遠處近鄰景德鎮火車站的地方,是全國仿古瓷“大路貨”云集之所——樊家井,它以中低檔的仿古瓷銷售為主,人們在北京的潘家園、西安的八仙庵、長沙的清水塘都能夠尋到其蹤影。粗略計算,這個不足3000人的地方,有500余家陶瓷作坊和店鋪,平均6個人就擁有一家作坊,數量之多令人咋舌。作坊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當地農民自己雇工人開的,一部分是當地農民把房屋出租給外來老板開的。
樊家井的瓷器店面分類清晰,仿不同期和品種的店鋪往往是獨立的,如仿元明青花的店鋪、仿清代琺瑯彩的店鋪、仿民國粉彩的店鋪等,這些店鋪和作坊往往雇傭技術熟練的工人。仿古瓷店鋪的分工細化,這樣便于掌握技術并大量生產,且有利于產品仿制得更到位,還可避免產品過于接近而影響銷售。作坊在生產上也是分工明確,有些作坊專門生產白胎,有些加工青花等釉下彩瓷,有些加工粉彩等釉上彩瓷,這樣劃分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最大程度地利用了樊家井并不大的生產空間。
除了上述的生產和銷售窗口,樊家井還擁有幾十家特殊的店鋪,即“做舊”加工店,它們是構成樊家井仿古瓷完整產業鏈中必可少的一環;因為未加工的做舊仿古瓷只能作為工藝瓷出售,價格亦將大打折扣。所以這些店鋪由一些做舊修復技術高明的師傅開設,往往是一個人開一家店,比的是各自擁有的技術和絕活,他們將送來的仿古瓷進行后期加工進行做舊。此外,一些不開店鋪的“自由人”也是樊家井離不了的“能人”,他們是那些水平很高的畫工或寫款師,哪家需要去哪家,收入不菲。
樊家井有個奇怪的現象,一旦自己的產品得到市場認可,作坊老板就會關閉街面上的店鋪,離開樊家井,在自己家中作業。因為有了名氣,他們只等顧客上門采貨。這種原由,一是這些老板擔心自己的技術被同行竊取,也擔心樊家井“大路貨”招牌影響了自己產品的價位。
其實仿古瓷也遵循優勝劣汰的規律,低端產品一般在樊家井、古玩市場活動。在涼山樹、羅家塢、筲箕塢、蓮花山莊等區域,聚集著景德鎮水平最高的仿古瓷藝人。(馮先生說,有一個上釉的專家,自己有上萬種配方,已70多歲基本隱退了,景德鎮單一的高手多,全面的高手并不多。)它們由技術頂尖的高仿大師制作,仿真度達到90%-95%,一些來自日本和美國的商人,往往會選擇其中一位,每年出資數百萬元“包窯”,其一年仿燒的產品全部歸“包窯方”所有。一般這樣的頂級作坊一年只生產十幾件甚至幾件精品,失敗的作品全部銷毀。當這部分作品流入市場后,甚至會進入大型拍賣會和知名畫廊(國內外皆有),以假亂真,單件價格往往高達數十萬元到數百萬元不等,極大地擾亂了市場秩序。
據曾在古窯工作的馮先生介紹:“景德鎮民間追求效益,不追求名譽。他們通常只顧自己制作,不管賣給誰。作仿古瓷的藝人,讓最權威的陶瓷專家都上過當。賣給專家20萬,對方還以為是真的。”當地人在傳講這種故事的時候,更多是炫耀景德鎮仿制技術的高超,他們眼里的專家更多是懂得很多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