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窯”的誤區
2012/6/22 21:58:22
龍泉“哥窯”的傳說,自明代以來一直混淆著世人的視聽。其實,“哥窯”之名源于“哥哥洞窯”,它本與龍泉窯毫無關系。最早述及哥哥洞窯的是元人孔齊的《靜齋至正直記》,該書云:“乙未冬在杭州時,市哥哥洞窯器者一香鼎,質細雖新,其色瑩潤如舊造,識者猶疑之。會荊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窯絕類古官窯,不可不細辨也。”明代,該窯被簡稱為“哥窯”。“哥窯”的地點,明人高濂的《遵生八箋》說在杭州鳳凰山下,明人王士性的《廣志繹》的記載與此相同。1996年,人們在杭州鳳凰山發現了一處燒制黑胎青瓷的古窯址,據我考證,該窯址的元代遺存正屬于《靜齋至正直記》記述的哥哥洞窯。哥哥洞窯“絕類古官窯”的青瓷,極易被視作南宋官窯的制品,而元末燒制的“土脈粗燥,色亦不好”的瓷器,則被歸入哥窯范疇。傳世的哥窯瓷器的共同特點是:胎呈灰色或黑色,胎體較厚,制坯不精,釉層乳濁而豐腴,多呈米黃或月白色,釉面布滿大小不等的開片,片紋均著色,即所謂的“金絲鐵線”。據明人文震亨的《長物志》記載,景德鎮窯至遲從明宣德開始仿燒哥窯瓷器,這也表明哥窯在宣德以前已成為歷史。《景德鎮陶錄》云:“哥器,鎮無專仿者,惟碎器戶兼造,遂充稱哥窯戶。”另據《文房肆考圖說》記載:“吉州窯,出今吉安州永和鎮……宋時有五窯……又有碎器更佳,今世俗訛稱哥窯,體厚質粗者,不甚直錢。”顯然,海內外收藏的形形色色的所謂哥窯瓷器,并非同一窯口所燒,其中除了哥哥洞窯及后續窯場的制品外,景德鎮窯的仿品占有較大的比例,可能還有“碎器窯”或其他窯口的類似產品,而其年代亦有早晚之別。這都有待于將來進行深入的研究。
由于哥窯瓷器在明代具有較大的影響,故有人將“哥窯”與龍泉扯上了關系。明人陸深,為弘治十八年(1505年)進士,嘉靖十六年(1537年)任太常卿兼侍讀學士,卒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他在《春雨堂隨筆》中寫道:“哥窯淺白斷紋,號百圾碎。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處州人,主龍泉之琉田窯。生二所陶青器,純粹如美玉,為世所貴,即官窯之類。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窯。”從這條記載看,章氏兄弟燒瓷的作坊合稱“琉田窯”,章生二所燒青瓷的價值高于章生一所燒的瓷器,屬“官窯之類”;“哥窯”的定名,不是因章生一為哥哥的緣故,而是由于他燒的器物顏色淡。嘉靖四十年(1561年)編成的《浙江通志》云:“龍泉……縣南七十里曰琉華山……山下即琉田,居民多以陶為業。相傳舊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未詳何時人,主琉田窯造青器,粹美冠絕當世。兄曰哥窯,弟曰生二窯。”《浙江通志》的記述,簡約而又含糊,既“未詳”章氏兄弟為“何時人”,又不提起“哥窯”與“生二窯”產品的特征,還把“兄”與“哥窯”聯系了起來。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郎瑛在《七修類稿續稿》中對“哥窯”作了這樣的敘述:“哥窯與龍泉窯,皆出處州龍泉縣。南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窯。生一所陶者為哥窯,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為龍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濃淡不一。其足皆鐵色,亦濃淡不一。舊聞紫足,今少見焉。惟土脈細薄,油水純粹者最貴。哥窯則多斷文,號曰百圾破。龍泉窯至今溫、處人稱為章窯。”《七修類稿續稿》的文字雖比《春雨堂隨筆》和《浙江通志》詳細得多,但在內容上卻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宋時”寫成了“南宋時”;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