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哥窯之爭何時休
2012/7/8 21:30:14
宋代“五大名窯”中的哥窯一直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因為從元代開始,人們就只聞其顯赫的名聲而不見其窯址,只能從文獻的只言片語的描述中展開遐想……隨著近幾年考古工作的不斷推進,關于哥窯的“疑似”窯址發現得越來越多,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從而讓哥窯之謎顯得更加撲朔迷離。于是,人們不禁要問:歷史上真有哥窯嗎?如果有,它究竟出現在何時?又曾有怎樣鮮為人知的故事?今天,我們來聽一下各路專家的見解。
正方
宋代哥窯窯址應在龍泉
故宮(微博)傳世哥瓷身份可疑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沈岳明——
宋代哥窯窯址應在龍泉
故宮傳世哥瓷身份可疑
哥窯的窯址應該在浙江龍泉,實際上這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之前都是沒有任何爭議的。我們在龍泉大窯、溪口、瓦窯路一帶的考古發現也證實了這一點——當地出土的黑胎青瓷,紫口鐵足,薄胎厚釉帶開片,和明清文獻中所描述的哥瓷是可以對應上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官哥不分”也應該是對的。
我們堅信哥窯的窯址在浙江龍泉,首先因為所有的文獻(除了《遵生八箋》等個別文獻以外),只要是講到哥窯的窯址,都指向龍泉,當地的地方志也有相關記載;第二,龍泉這個地方,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平民百姓,都知道哥窯、弟窯。有那么多人對哥窯耳熟能詳的地方,全國你找不到第二個;第三,龍泉窯直到現在,只要燒窯之前一定要先祭祀,供奉的對象就是章生一、章生二。另外,龍泉戲班子的傳統劇目一直是在演章生一和章生二的故事,其他地方也是沒有這樣的。再說,宋代的龍泉窯融合了南北、官民兩大瓷業的工藝成就,是青瓷生產的集大成者,還能排不進“五大名窯”之列?你能說這些事情都是偶然和巧合嗎?
現在很令人迷惑的一點是,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做過一些比對測試,發現龍泉哥窯和北京故宮博物院(簡稱北京故宮)中所藏的傳世哥窯標本對不上。但耿寶昌先生說,用來做測試的傳世哥窯的樣本,是古陶瓷鑒定家孫瀛洲先生在新中國成立前從市場上淘回來的一片所謂哥窯瓷器碎片。坦白地講,我覺得這個標本本身是不是哥窯都很成問題。第一次測試用了它的四分之一,做出來的結果是跟景德鎮的比較接近;第二次又用了四分之一,結果比較接近河南地區的瓷器;第三次用了剩下二分之一的部分做測試,又認為應該出自浙江,幾次測試結果都不一樣。
北京故宮里那些被認定為傳世哥窯的瓷器,主要是孫瀛洲等老先生當年做的分類,有一些可能根本就沒有多少根據,都是憑直觀分類的,當時古陶瓷大家陳萬里先生就認為這個分類有問題。基于這個理由,我認為以傳世哥窯來代表哥窯是不恰當的,至少不能代表哥窯的全部。傳世哥窯里相當一部分,可能根本不是宋代的——有可能是后代仿的,而一些可能是宋代哥窯的東西,又被歸到官窯里面去了。前年,北京搞過一個官窯的展覽,我們幾位專家看后一致認為:其中的幾件東西,肯定是龍泉燒的,應該列為哥窯,但卻被定為官窯了。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所有的文獻里面講到官窯和哥窯的時候,都提到“官哥不分”,元代孔齊的筆記中更是用到了哥窯“絕類古官窯”的描寫,我認為是有道理的。但是你看北京故宮等傳世哥窯的特征,首先它的燒成溫度不是很高,用手指敲,會聽到它的聲音不很清脆,是噗噗的聲音,釉色偏黃,和官窯的特征區別很明顯。所以我覺得即便它們是哥窯,也絕不是當年窯工所追求的“正品”。因為如果哥窯和官窯一眼就能分開,那還能叫“官哥不分”嗎?
反方
傳世哥窯雖取名有誤
但是與龍泉哥窯無關
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李輝柄—&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